华文正
发表于 2024-4-20 05:51:08
京小白 发表于 2024-4-19 21:05
1923年,石头胡同清吟小班名称为:(北派)涌泉班、松凤班、萃华班、翠仙班、文华班、四海班、双福班、 ...
真长知识!原来妓院分成四等:清吟小班、茶室、下处、小下处。不知这些名称来自何处?
京小白
发表于 2024-4-20 14:33:42
华文正 发表于 2024-4-20 05:37
没有门牌号,打电话哪那么方便?不是老北京人谁知道顺治门就是宣武门的小名儿?再说压根儿也没有顺治门大 ...
指南原书是日语,近年翻译过来的,很可能由于媒体的原因,日本人非常习惯将宣武门叫做“顺治门”。
京小白
发表于 2024-4-20 16:24:33
华文正 发表于 2024-4-20 05:51
真长知识!原来妓院分成四等:清吟小班、茶室、下处、小下处。不知这些名称来自何处?
“清吟小班”是后来出现的南方班头等妓院的专称,原称“堂”,又称“大地方”。“清吟小班”的“清吟”特定含义出自唐白居易《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注:后面一句是北京陶然亭得名的诗句: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清吟”在这里特定含义原指唐代一帮文人聚会行酒令,浅吟低唱。到了宋代,妓女与士人结合,小曲与宋词“清吟”结合,不少宋词中是古典光环下的嫖客情书。上海一等妓院“书寓”要求妓女必须要会唱“思凡”、“长亭”或“化蝶”之类的小曲,“书寓”后来借用了“清吟”这一特定含义,“书寓”转化为“清吟小班”。 二类为二等妓院,原名叫“中地方”,又叫“寓”,和一等妓院的“书寓”相比,少了一个“书”字,妓女需要姿色,粗通文墨,不必唱小曲,但得加一个茶碗,要会品茶,因此后称“茶室”。 三类为三等妓院,称为“小地方”,又称为“下处”。姑娘们需要姿色,粗通文墨,“下处”源于古代对三四等妓院的称呼,“下处”是低等处所。四类为四等妓院,又称为“小下处”,是比“下处”这种“小地方”还小的处所。这种分类从政府角度,是为了便于管理和税收;从嫖客的角度,可以根据自己的腰包和身份,看人下菜碟;从妓女的角度,是她们的水平和价码。
华文正
发表于 2024-4-20 23:20:27
京小白 发表于 2024-4-20 14:33
指南原书是日语,近年翻译过来的,很可能由于媒体的原因,日本人非常习惯将宣武门叫做“顺治门”。
看您这一页的贴图,最上面的半句就能看出写得是蟠桃宫。您谈到日本人习惯将宣武门叫做“顺治门”,那么它们也肯定习惯将崇文门叫做“哈德门”或“海岱门”。其实北京的城门都有小名,我琢磨有可能是来自满语的音译。至于此书自日语翻译过来倒不是大问题,日语中至今大量使用汉字,特别在标注地名时很可能原本就是繁体中文字。:handshake
华文正
发表于 2024-4-20 23:56:23
京小白 发表于 2024-4-20 16:24
“清吟小班”是后来出现的南方班头等妓院的专称,原称“堂”,又称“大地方”。“清吟小班”的“清吟” ...
这下明白了。四个等级原来是:大地方(清吟小班、书寓)、中地方(茶室、寓)、小地方(下处)、小小地方(小下处)。可为什么不是:上处、中处、下处、下下处呢?据说《探清水河》是窑调,也就是妓女们传唱的小曲。我听过北京曲剧团赵俊良先生演唱的《良曲俊存》(包括《探清水河》)里面的小曲几乎都是以妓女或女性自称演唱的内容,还有早期的大鼓,评戏,当然也包括少量二黄剧目内容。我琢磨这些艺术形式的母本会不会大都来自清吟小班和更早期的相公堂子呢?还有似乎老北京习惯将妓院称作:窑子,妓女称作:窑姐儿。不知是何来历?
京小白
发表于 2024-4-21 00:09:13
华文正 发表于 2024-4-20 23:20
看您这一页的贴图,最上面的半句就能看出写得是蟠桃宫。您谈到日本人习惯将宣武门叫做“顺治门”,那么它 ...
日本人的日清洋行(杂货)位置标明“崇文门大街”,而不称“哈德门”或“海岱门”。
华文正
发表于 2024-4-21 00:14:59
京小白 发表于 2024-4-21 00:09
日本人的日清洋行(杂货)位置标明“崇文门大街”,而不称“哈德门”或“海岱门”。
老太太学戏~~没准谱!;P
京小白
发表于 2024-4-21 20:33:26
华文正 发表于 2024-4-20 23:56
这下明白了。四个等级原来是:大地方(清吟小班、书寓)、中地方(茶室、寓)、小地方(下处)、小小地方 ...
您问的问题有的有点复杂,先说简单的。“窑子”来一词是从北宋开始有这样的称呼的,当时这种色情场所最初的称呼是“瓦舍”或者“瓦子”,取其“来时瓦合,去时瓦散”之意(就是说好聚好散),后来则由“瓦”而联想到烧瓦的“窑”,老旧的瓦窑,成排的窑门,如妓女的私处,挑选进哪个门随意,某个门进出随意,犹如妓院,这种轻蔑的称呼为“窑子”。元明以后虽然妓院越来越华丽,但是大家依然管妓院叫窑子,管妓女叫窑姐。相公唱皮黄或者昆曲,皮黄中粉戏(淫戏)中的皮黄段子,例如《画春园》(彭公案,九花娘母女在鸡鸣驿设醉仙楼茶肆,出卖色相)、《虹霓关》(辛文礼的妻子东方氏为男色投降杀自己丈夫的瓦岗寨王伯当)、《割发代首》(曹操与邹氏事)、《乌龙院》(宋江与阎惜娇事)、《戏叔》《挑帘裁衣》(潘金莲事)、《翠屏山》(潘巧云事)等。粉戏的结局一般是淫妇被杀,清吟小班的青楼女子是绝不会唱相公的皮黄段子的。清吟小班唱的曲子部分源自江南地区的民间小调之一《无锡景》。《无锡景》并无固定歌词,任由演唱者即兴发挥,其旋律曲折婉转、清丽流畅、优美动听,歌曲为五声宫调式,结构为起承转合式,旋律以级进小跳为主,每句8拍4小节,较为规整。歌曲多处出现衬词,富有地方特色,同时对表达内容渲染氛围起着重要作用。《探清水河》是窑调,《探清水河》其曲调都是借鉴了江南地区典型的民间小调《无锡景》。《探清水河》其曲调艺术形式的母本大都来自清吟小班。《探清水河》的内容与清灭亡后满族旗人青年妇女因生活所迫进入青楼的悲惨遭遇有关,满族旗人青年妇女一般进入北派的清吟小班,南派的清吟小班来京时曾有南北统一派清吟小班,江南地区的民间小调《无锡景》就传入北派的清吟小班了。 早期的大鼓也有不少是窑调,但不是源自清吟小班,大鼓与下处有密切的关系。石头胡同28号的四海升平的茶园,因它最早请唱落子(即大鼓书)的女艺人在茶园里演出,所以,它又是京城最早的落子馆。唱大鼓的艺人也常到下处串街卖艺,来吸引顾客;而下处的妓院生意不好时,老板们也经常组织妓女演唱一台大鼓,用以吸引顾客,这两个职业的真正区别,就连她们本人,也很难分清。
华文正
发表于 2024-4-22 00:35:29
京小白 发表于 2024-4-21 20:33
您问的问题有的有点复杂,先说简单的。“窑子”来一词是从北宋开始有这样的称呼的,当时这种色情场所 ...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victory::handshake
华文正
发表于 2024-4-22 01:39:56
本帖最后由 华文正 于 2024-4-22 01:47 编辑
京小白 发表于 2024-4-21 20:33
您问的问题有的有点复杂,先说简单的。“窑子”来一词是从北宋开始有这样的称呼的,当时这种色情场所 ...
向您推荐《良曲俊存——赵俊良北京小曲集》,如果您没听过可以在“酷我音乐”、“酷狗音乐”、“QQ音乐”等音乐网站搜索,或是给我一个您的邮箱地址我发给您。虽然只是部分片段或经过净化处理的唱段,但我认为还是很值得听一听原汁原味的清末北京小曲(其源头很可能就是清吟小班)。
1.01.四贝上工 (太平年)
1.02.二十四糊涂 (照九霄)
1.03.放风筝 (苏州歌)
1.04.王员外休妻 (洛阳调)
1.05.十二重楼 (边关调)
1.06.照花台 (怯五更)
1.07.大姑娘看戏 (小看戏)
1.08.秦楼悲秋 (叹秦楼)
1.09.小斗牌 (吴桥落子)
1.10.三国五更 (小五更)
2.01.小寡妇上坟 (打新春)
2.02.拔白菜 (打牙牌)
2.03.盼情郎 (四季歌)
2.04.后娘打孩子 (寻巢燕)
2.05.十二月探妹 (谈梅)
2.06.探清水河 (树荫凉)
2.07.小寡妇逛灯 (逛灯调)
2.08.山泉九自叹 (道春歌)
2.09.审青羊 (劝善歌)
2.10.大花鞋 (拉大片)
京小白
发表于 2024-4-22 20:27:34
华文正 发表于 2024-4-22 00:35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惭愧!我只是当了一回网络某种说法的搬运工而已。
京小白
发表于 2024-4-22 20:37:39
华文正 发表于 2024-4-22 01:39
向您推荐《良曲俊存——赵俊良北京小曲集》,如果您没听过可以在“酷我音乐”、“酷狗音乐”、“QQ音乐” ...
北京小曲的源头与清吟小班关系不大。做为帝王之都,人文荟萃之地,清代的北京已经成为全国小曲儿流传的中心。天南海北,全国各地的小曲不断传入京城,如《湖广调》、辽宁的《边关调》、《山西五更》、《洛阳调》、天津时调《怯五更》等,融合了北京的风俗和语言,演化成为地道的北京民歌小曲儿。清吟小班只是唱某些种类,某些题材的北京小曲。
华文正
发表于 2024-4-23 01:39:17
京小白 发表于 2024-4-22 20:37
北京小曲的源头与清吟小班关系不大。做为帝王之都,人文荟萃之地,清代的北京已经成为全国小曲儿流传的 ...
原来如此。:handshake
京小白
发表于 2024-6-15 10:22:27
附表:
老鸵鸟
发表于 2024-6-15 19:01:29
附近的两家“二等”茶室。“绿宝茶室”
“临春楼”
京小白
发表于 2024-6-15 23:41:33
老鸵鸟 发表于 2024-6-15 19:01
附近的两家“二等”茶室。“绿宝茶室”
“临春楼”
好拍!朱茅胡同的聚宝茶室和朱家胡同的临春楼茶室。
京小白
发表于 2024-6-18 16:46:17
京小白 发表于 2024-6-15 10:22
附表:
从清吟小班青楼女子收入来看,住宿一日10至12元,一个月个人只收税4元,并不算高。
京小白
发表于 2024-10-8 18:13:15
石头胡同天和玉饭庄的名菜都与“鸡”菜有关。(资料选自北京志-饮食服务志。)
老片
发表于 2024-10-12 09:29:00
研究的透彻啊!:victory:
京小白
发表于 2024-10-13 12:23:54
老片 发表于 2024-10-12 09:29
研究的透彻啊!
谈不上研究,只是把石头胡同的一些有关资料往一起凑。
天和玉饭庄还有一个故事。有文章说石头胡同里民国时期有一家油盐店叫“大昌”,这是错误的。“大昌”是一家照相馆,这家照相馆就开在了经营不太景气的天和玉饭庄里。开“大昌”照相馆的老板不服开“大北”照相馆的赵雁臣,也在石头胡同开一家照相馆,叫“大昌”是为了压“大北”一头,后来竞争的结果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大北”照相馆至今名声显赫,“大昌”照相馆早就倒闭了。
老片
发表于 2024-10-13 16:51:24
京小白 发表于 2024-10-13 12:23
谈不上研究,只是把石头胡同的一些有关资料往一起凑。
天和玉饭庄还有一个故事。有文章说石头胡同 ...
不得不服!:victory:
老片
发表于 2024-10-14 10:49:09
董瑞征 发表于 2024-4-9 10:26
“大北”之上似还有个“新”字。我也记得似乎叫过“新大北”照相馆。
京小白
发表于 2024-10-14 15:31:07
老片 发表于 2024-10-13 16:51
不得不服!
知乎上有文章说是在石头胡同开“振大”照相馆与“大北”照相馆竞争,该说法我尚未找到可证实的资料。
京小白
发表于 2024-10-19 09:26:27
石头胡同“天和玉”饭庄的老板是外交部的厨师长余双盛,清朝捐官为二品顶戴。百度百科有词条专门介绍他。余双盛,山西文水人,清末民初在厨行中出了一位传奇人物。余不但力火功高,他的接纳伺应手段,更是八面玲珑高人一等。 余双盛,自从光绪中叶恭亲王奕忻主持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时起,由一家山西票庄的推荐,到衙门大厨房当厨师,有一次恭亲王跟刘坤、李鸿章、张之洞几位方面大员谈要公,天晚了在总理衙门小花厅留饭,几只清淡小菜,就是由余双盛亲自掌杓,饭後几位美食专家异口同声赞誉菜肴调配得宜,元修九味,堪夸味压江南。 过不久余厨就领班担纲,当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掌厨工作了(厨师长)。手底下红白案子以及切摘剁洗刮下手,有数十位之多,由他指挥调度,根本用不著他自己拿杓动铲的,只是每逢总理衙门盛筵招待外宾,宴请勋戚贵藩,或是春扈禊饮,他必定躬亲掌勺表演一番。因为他心明眼亮,手段圆滑,接纳了不少当权王公大臣,交结宫闱有势的太监,后来居然纳捐取得侯补道二品衔戴花翎。凡是总理衙门尚书侍郎府上有喜庆谯会,他也是顶戴花翎,跟王公大臣时贤名流们平起平坐。而那些大人先生们,三节两寿都受过余厨的厚赆,所以大家也都另眼相看,友礼相待。清末亲贵中财皇权重的要算庆亲王奕匡、裁洵、载涛两位贝勒了,有人说笑话,如果他们打麻将三缺一,只有把余厨凑一角才算旗鼓相当,可见余厨的家财是多么雄厚了。 余双盛除了自己纳捐候补道外,他的少君小余也跻身外务部当个司官,在部里担任出纳,名义上是儿子当差,暗地里收支周转全归老太爷掌握,他对於有权势用得著的员司,不但余沥分沾,就是预支薪饷,摘借应急,无不如响斯应,所以一般贪小便宜的贝司,都跟小余攀交情拜把兄弟,对於余厨这位老伯大人更是毕恭毕敬,趋奉如仪了。 厦亲王奕勋主持外务部一段时期,是余双盛最得意的时候,他最大的长处,是对人经常保持小人罪该万死,大老爷禄位高升谦恭和蔼的态度,就是对待杂役人等也绝无财大气粗,仗势欺人的狂态。所以交往越来越宽,眼皮子越来越杂。另外一个长处,就是厨艺极高,据说余厨的菜并无一定格局,凡是各省各地的名菜,他一瞧就会做,什麽扬州狮子头,羊城的烧紫鲍,刀工火候都能乱真。在庚子年八国联军撤军议和告成之后,慈禧从西安回銮,一改排外手法,为了敦睦邦交,筹备在三贝子花园,大宴各国公使夫人,以及侨居在北京的东西洋名闺贵妇。官家盛宴,以慈禧的阔绰手面,再加上这趟皇差是由那琴轩(桐)承办,自然是堂皇典丽,华贵雍容了。那桐为了讨好皇后,一切排场,踵事增华,原本敦请英国公使馆一位斐声国际的名厨主厨掌杓,头一天已获老佛爷的御诺,不料二天叫起儿,老佛爷把那桐叫到御前说:“西厨手艺如何不得而知,假如做出来的菜,口味不合,不能尽如人意,岂不是大杀风景,咱们对洋厨子又不能加以斥责,依我看明天的宴会,还是用外务部的余厨吧!”由此可见余厨旋乾转坤手段高超。(备注:一说慈禧否定李鸿章请英国洋厨主厨掌杓)。民国肇建,外务部改成了外交部,等到陆徵祥(清末驻俄公使)出任外交总长,余双盛又重施故技,暗地选了一份厚礼到总长公馆去。那知陆总长是科班出身的外交人才,在俄、法、比利时住了廿余年,最厌恶贿赂馈赠那一套官场恶习,第二天派人一调查,敢倩是部里一个掌厨的大师傅,盛怒之下立刻条谕开除,维经余厨四处奔走尽力挽回,无奈陆总长耿介不苟,人情托到了袁世凯跟前哼哈二将阮忠枢、杨云史,陆徵祥依然毫不卖帐,余双盛只好卷铺盖放弃盘桓二十多年,足跨满清民国两代的老窝,另营别巢了。余双盛是个不甘寂寞的人,过了不久又用他徒弟的名义,又包下了财政部的大厨房,后来官场艳称财政部的“小六国饭店”就是余厨的杰作呢!余双盛被开除出外交部之后,民国初年著名记者黄远生(名为基,字远庸,远生是他从事新闻工作时的笔名。光绪三十年(1904年)进士。)在《申报》发表了《外务部之厨子》一文(见《新闻记者》 1984年08期),提到了石头胡同“天和玉饭庄”的老板就是余双盛,翔实披露了他的发迹秘笈。
京小白
发表于 2024-10-21 22:04:59
石头胡同“天和玉”饭庄的老板是外交部的厨师长余双盛,清朝捐官为二品顶戴。这里有一个难解之谜,赵汝涌为何给一个厨子开的“天和玉”饭庄题写字号时,在自己的印章名字之前要加一个“臣”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