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历史上的铜锣巷
<p>元大都的中心区 </p><p> 南锣鼓巷地区位于东城区的西部。东邻交道口南大街,西靠地安门外大街,北接鼓楼东大街,南是地安门东大街。占地约一平方公里。 </p><p> 按照中国古代的营国思想,首都的道路在南北与东西方向应该各有九条干道。南北的道路称经,东西的道路称纬,简称九经九纬。今天的交道口南大街、地安门外大街,是大都九经的遗存。鼓楼东大街,地安门东大街。是大都九纬的遗存。南锣鼓巷地区便位于这四条经纬之间。它的南边是皇城,北边是大都路总管府、警巡院、万宁寺与中心阁。大都路总管府相当于明清两朝的顺天府,万宁寺是皇家的寺院,中心阁是大都的中心,是重要的城市标志。它的西部是万宁桥与烟波骀荡的什刹海。西南是通惠河。万宁桥今天还在,是元代的重要建筑遗存。什刹海旧称海子,当时大运河的北端,大都的漕运码头,最繁华的地方。通惠河也还在,只是改为暗河。暗河上面的道路即今天的东不压桥胡同。在元代,南锣鼓巷地区位于大都的中心区域。 </p><p> 南锣鼓巷地区在元代分为两坊,东部称昭回坊,西部称靖恭坊。两坊之间是南北方向的道路,即今天我们所称之的南锣鼓巷。根据北京城市地理专家研究,这一带的胡同基本是大都时代的遗存。但是,其时无称,今天的称谓,只可以上溯到明代而已。东部,也就是昭回坊,东西方向的胡同,从北向南是:菊儿胡同、后圆恩寺、前圆恩寺、秦老胡同、北兵马司胡同、东棉花胡同、板厂胡同、炒豆胡同。西部,元代的靖恭坊,胡同有:前鼓楼苑、黑芝麻胡同、沙井胡同、景阳胡同、帽儿胡同、雨儿胡同、蓑衣胡同、福祥胡同。这些胡同宽阔、笔直,基本上保持了那一时代胡同的原貌。这些胡同的集合,便是那一时代坊内的布局。根据历史记载,在坊的制度下,坊内不可以进行经营活动。宋以后,坊的制度开始解构,但这是一个漫长过程,不能说,在元代,这个过程,已然彻底结束,最明显的证据是,南锣鼓巷地区的胡同在那时均没有称谓,说明大都的城市单元依然是坊,而不是巷,也就是北京人所说的胡同。至今,这一带的胡同里,基本没有商业设施,只是在两坊之间的南锣鼓巷内设有不多的商店,便是坊制的遗风。 </p><p>四合院的精华 </p><p> 四合院,是北京民居的独特样式,举世著名。什么是四合院?具体地讲,北面是正房,东西是厢房,南面为倒座。这样,东西南北,四面都是房子了,中间是天井,北京人称之为院子。按照北京人的规矩,地道的四合院,应该是坐北朝南,大门设在院子的东南角。四合院可以在南北方向,也可以在东西方向组合。南北方向的组合,是纵向的组合,一座四合院称一进,在北京,大的院落,甚至有五进的。东西方向,是横向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中,称路。根据所在的方向,标以方位。如东路、中路、西路。 </p><p> 北京的四合院,在元代开始出现,在明清两朝成为定局。我们今天所见,大都是清人的遗留。在礼制上,清人也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比如,房屋的间数,屋瓦的样式,大门的种类。即使是官居一品的大学士,他所居住的四合院的宅门,也只能是一间,与普通百姓没有区别。但是,同是一间,在大门的样式上,却做了严格的等级限制。只有一定品级的官员才可以使用广亮大门与金柱大门,轩昂辉晔,百姓是不可以采用的。在南锣鼓巷地区,广亮与金柱,尤其是在东部的胡同,真可以用鳞次栉比形容,说明历史上这里的居民身份,即因此,这里的四合院,也壮丽深宏,前门在一条胡同,后门在另一条胡同,是北京四合院的精华所在之地。有许多四合院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比如,黑芝麻胡同13号;秦老胡同35号;板厂胡同27号;帽儿胡同5号、11号;沙井胡同15号;雨儿胡同13号;其中秦老胡同35号与帽儿胡同11号由于宅内的花园而最为著名。 </p><p> 秦老胡同35号是晚清时期内务府总管大臣索家的花园,建有假山、亭台、池榭,还有一座模仿江南建筑的船形敞轩。这座花园称绮园,至今还有刻石流传下来。帽儿胡同 11号为清末协办大学士文煜所建。分三路。东路是下房,中路是花园,西路是住宅的主体部分,总共有五进院落。中路的花园,是著名的可园,北京最美丽的私家园林。与绮园不同,可园分前后两园,前园的北面构有一座秀丽的建筑,其东是爬山游廊。后园则槐香满园,极为幽静。 </p><p>历史人物遗踪 </p><p> 南锣鼓巷地区的历史深厚,也是人文荟萃之地。自明至清,迨至民国,代有人出,而且留下了斑斑可考的遗踪。 </p><p> 在今南锣鼓巷65 号,是明清之际著名人物洪承畴的家祠。在明的崇祯时期,洪承畴做过三边总督、蓟辽总督,后来降清,做了招抚南方,经略五省的大学士,帮助清人敉平了江南。据《燕京访古录》:洪承畴府第在后门外方砖厂东口外路东,今已废,唯府门外二铁狮巍然独存,府后门在南锣鼓巷,尚居洪氏子孙。这个府后门即今65号,院内的北房尚好,据说是原物。 </p><p> 炒豆胡同77号,以及板厂胡同32、34号等处院落原是清末僧格林沁的王府。僧格林沁,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人,咸丰八年(1858)与大学士瑞麟在大沽口驻防,整顿海防,次年击败英法联军。十年(1860),再次抗击英法联军,失守了大沽,被革去王爵。同治四年(1865)在山东追击捻军时,死于捻军之手。光绪年间在炒豆胡同南侧,今地安门东大街路北47号,为其立祠,称僧格林沁祠堂。现在祠堂与王府都在,而且祠堂的后门与王府的大门在一条胡同,这在北京是仅有的孤例。 </p><p> 寿比胡同6号,菊儿胡同3号、5号,是荣禄之父的宅第。荣禄是清末的重要人物,做过军机大臣,戊戌变法时,袁世凯向其告密,从而导致变法失败。荣禄在这里出生。这个宅子很大,分三路,东是住宅,中是花园,西是洋式楼房。 </p><p> 帽儿胡同35、37号,是清的末代皇后婉容结婚之前的住所。原是普通民居,婉容被册封为皇后,其父即授内务府大臣,封三等承恩公,此宅升格为承恩公府,加以改建。宅门由原来的一间,改为三启一式,两侧是坎墙棂花隔扇,中间的大门装有镀金门环。此府在民间俗称皇后府,1984年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p><p> 帽儿胡同11号,北洋时期曾售与大总统冯国璋。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曹琨,冯国璋,是北洋政府的第三任大总统。冯国璋,河北河间人,北洋武备学堂毕业,先在淮军洋枪队当教习,后随袁世凯去天津小站练兵。1915年,袁世凯称帝,冯国璋持反对态度。袁死后,冯被选为副总统,成为北洋军阀直系首领。两年后,任代理总统,次年任满去职。 </p><p> 东棉花胡同39号中央戏剧学院所在地,原来是靳云鹏的宅第。靳云鹏,山东人,同冯国璋一样也是北洋武备学堂毕业的学生。1912年任北洋第五师师长,次年升为山东都督。1919年任陆军总长,代理国务总理。皖系失败后,由奉系支持再任总理。1921年辞职到天津做寓公。 </p><p> 后圆恩寺7号,原是清末庆亲王奕劻次子的宅第,民国时售与法国人。中西合璧式,中部为西式楼房,前面是圆形水池,周围点缀圆明园刻石;东部是西洋风格的圆亭;西部是一座中式的四合院。抗战胜利以后,蒋介石抵京,做过行辕。1949年以后,做过前南斯拉夫大使馆、中国人民对外友协会址,现在是友好宾馆。1984年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p><p> 后圆恩寺13号,茅盾故居。1974年茅盾从东四头条迁到这里,在这里生活了七年, 1981年病逝。这是一座不大的两进四合院,茅盾故后,被辟为茅盾故居。 </p><p> 雨儿胡同13号,清代中、晚期的四合院,建国以后,齐白石曾在此短暂居住,后因不安于枕席,而返回跨车胡同。 </p><p> 东不压桥胡同20号,詹天佑故居。詹天佑是大家熟悉的人物,名声藉藉,是我国第一批走出国门的留学生,他所设计的京张铁路,最为世人称道,他在八达岭火车站上的塑像,精美庄重,可惜他在东不压桥胡同的故居零落不堪了。 </p><p> 以上这些人物,从呼吸通天的国家元首到泽溉后人的文化巨匠,都曾经在这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与活动,从而形成了丰厚的文化层积,遗踪又卓然可证,这就格外值得我们珍惜。 </p><p>文末的遐思 </p><p> 近年,中国不少地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北京也有不少,故宫、颐和园、长城、十三陵,可惜没有民居。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有一个基本原则,申报的对象要保存历史原貌。南锣鼓巷地区破坏不大,应该说,恢复原貌是不难做到的。而有独特的人文与历史内涵的南锣鼓巷地区还具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另一个原则,即独特性。 </p><p>编辑: 羽帆 </p><p><br/> 来源: 北京晨报 </p><p><br/> 作者:王彬 </p>[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18 22:10:35编辑过] 小学的时候我家住旧鼓楼大街,我在黑芝麻胡同小学上学,我妈妈单位在东棉花胡同,我爸爸单位在帽儿胡同东口东棉花胡同的西口,这个地方我简直太熟悉不过了,从小就在那玩。我们学校在黑芝麻胡同,学校后边是前鼓楼苑胡同,对面是后圆恩寺胡同,往西是南下洼子,方砖厂,穿出方砖厂就是地安门了。现在学校都周围都是古香古色的酒吧和茶馆。后圆恩寺胡同西口第一个机关大院最早住的是杨尚昆后来住的是乔石,还有剧院,小学的时候经常在那里看电影,我们黑芝麻小学旁边有保存完好的四合院,小时侯经常在里面玩耍,有廊子,有雕刻精美的月亮门,现在依然有很多老同学住在那边。中央戏剧学院在东棉花胡同,胡同西口有个院子和板厂胡同是相通的,因为初中和小学都是在那边上的,有很多同学都住在那边,所以经常在这些胡同里玩耍。板厂胡同里有曾格林沁的老宅子,我们同学就住在里面,我们经常一起上房玩,趴在青瓦上看胡同里过往的行人,哎呀,又一次勾起了我儿时的回忆,真希望就停留在那一秒,直到永远。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19 18:31:16编辑过] 这样充满京味儿的童年回忆真实令人羡慕啊!我的小学和中学大部分时间是在红墙绿瓦的先农坛里边的育才学校度过。当时还没有修建,所以很多建筑已经残破,不过可以随便进。篮球场就是皇帝种得一亩三分地。在这么大的一座皇家建筑里嬉戏的童年,也很令人难忘啊! 一直到现在南锣鼓巷那边还是老样子,希望永远那样,这样可以找寻一些过去的回忆。 估计在南锣鼓巷和旧鼓楼那片混儿的小孩基本上都相互认识的,哈哈,哪天我们组织一个南锣鼓巷聚会吧,呵呵 呵呵,世界太小了。 <P>世界太小了</P> 怎么楼上的也是那一片的啊? 怎么都是南锣的事啊~我们北锣没事啦~没意思~现在北锣挖路呢~修好了,来看看吧~有的是老的建筑~比如我家胡同~~~~~~先不说名了~有机会带你们来`~还有寺庙呢~ 留记号,30年前在后鼓楼苑住 这老帖子又给倒腾出来了,哈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