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酒
散酒 过去家里的大人要喝酒一般都让孩子去打酒,所谓打酒就是买散酒,大多都去附近的酒馆饭铺去打酒, 五六十年代的北京有许多纵横交错的胡同里或在街头巷尾散布着一些小酒馆儿、酒铺,一些小酒馆儿、酒铺绝对没有华丽的装修,就那么一个老老实实的有年头的门脸儿,有的连底色儿都快看不出来了。那个年代人们都不富裕,家里要是有个好喝口的就得奔离家最近的小酒馆,过去酒馆酒铺都不大,进门便是柜台,小酒铺儿最多见的也就是十五、六平米,二十来平米左右的就算得上是大店了。酒铺通常放三、五张那种常见的木制的四方桌子,每张桌子四周放4张方凳,人多时,差不离儿可以坐下20来位。小酒馆儿有个好处,来的都是熟人,谁也不嫌谁的,人多了挤一挤得了。小酒馆儿只供应凉菜,从来不做热菜的。通常是:肉皮冻、豆腐干、老腌鸡子、煮蚕豆、炸花生仁、开花豆和拍黄瓜大点的酒馆还有酱牛肉、酱驴肉、香雪肠等“豪华”菜肴,不过吃的人并不是太多,最受喝酒人待见的就是四分钱一个的酱兔头,首先它是肉,而且有滋味儿又经济又实惠。 小酒馆的柜台上或柜台里摆着几个酒坛,上面是用红布包裹的盖子,客人要打酒掌柜的用长把儿的木制提斗从酒坛子里舀。木斗是有规制的,一斗一两或是多少,这种酒多是白薯酒每斤也就七毛钱,一般来个二两才一毛四,再来个肉皮冻,一顿酒下来不过三毛钱,也有稍好点的酒一毛三一两,绝大多数人也就这消费水平了,因为他们几乎天天来呀。红星二锅头当然公认的好酒,可那时二锅头要一块七一瓶,没有散装的,有人喝时,就拿个量杯量着往外倒,绝不缺斤少两,一般人是不喝的,嫌“贵”! 过去甭管食堂还是饭馆都有散酒,商随客意,喝多少都卖,记得和老伴刚认识的时候1978年的秋天在绒线胡同四川饭店吃饭,“五粮液” 卖散的5毛2一两,现开瓶用量杯给您倒酒,那天我买了三两五粮液 真地道,临走还买了两瓶“剑南春”记得是4块7一瓶不限量,“五粮液”只卖散酒不卖整瓶。 如今在市面上很难看到早年间那种零售散酒了。现在的所谓“散酒”就是塑料桶装的那种酒您要买酒整桶买零打的没有,更别说饭馆饭庄了都按瓶说话没有散的。时境过迁老北京酒馆里那种淳朴的酒文化,那种为平民百姓所接受的消费方式也只能令人留恋了。 2024.1.12九城了然又一篇市井小文,点赞! 有滋有味的文字,有情有感的回忆!:victory: http://img.obj.cc/forum/202401/16/114354z6jbr6we5mbrrbwk.jpg打酒
董瑞征 发表于 2024-1-16 11:45
又一篇市井小文,点赞!
和朋友聊天聊到了散酒有所感而写。 华文正 发表于 2024-1-16 15:18
有滋有味的文字,有情有感的回忆!
谢谢您,有感而发, 光明 发表于 2024-1-16 16:03
打酒
谢谢:handshake 酒馆最公道,绝不缺斤少两。惹不起列位喝酒的。 百事顺遂 发表于 2024-1-17 20:40
酒馆最公道,绝不缺斤少两。惹不起列位喝酒的。
是的,酒水不惨假不短量,酒友们嘴刁着那。 美好时光,不复存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