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片 发表于 2023-5-5 17:27:05

转贴:说到旗人,就只能想到纨绔子弟?来看看老北京旗人的风华

说到旗人,就只能想到纨绔子弟?来看看老北京旗人的风华原创2021-01-15 14:16·肖屾小声读文史
如果要说老北京的文化,旗人一定是个绕不过去的群体。从清军入关以来,八旗子弟就成为这座城市重要的人口组成。在清初实行旗、民分居的制度,后来到了嘉庆道光年间混居的状态愈发明显。再后来随着时代的推进,不少旗人逐渐淡化自己的身份。当我们翻开尘封的历史,再次走进这群人的生活中去,又会发现怎样的故事呢?《旗人风华——一个老北京人的生命周期》这本书详细地讲述了老北京旗人的故事。https://p3-sign.toutiaoimg.com/pgc-image/74677aca431c47a096366467b5c48761~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x-expires=1683883539&x-signature=D4GRDcKr6td%2FhjHL3pAaz3Osp4o%3D

01最初用英文写作,讲给外国人的旗人故事‍《旗人风华》的作者罗信耀,是一个出生于北京的“老北京人”。罗家祖籍是长白山人,祖姓萨克达,入关北京后改成了姓罗。罗信耀出生于20世纪初,是家中的老二。在那个年代,谋生计是个非常重要的事情。为了能够让自己找份好工作,他去教会办的免费英文夜校学习了英文。为了不挨饿,他非常刻苦地练习英文。有记录说,在三分半的时间里,罗信耀就能翻译出一页英文内容来。而且他可以耳朵听中文,手上翻译出英文。https://p6-sign.toutiaoimg.com/pgc-image/fcf2e4ac251b440f8cd97516b69a8582~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x-expires=1683883539&x-signature=16DyQrKKn450EzS84E96jDEFV2M%3D

学好了英文,去哪里谋生赚钱更好呢?在那个动乱的年代,一位领路人把他引到了写作的路上。这个人就是《西行漫记》的作者埃德加·斯诺。斯诺推荐他给《英文北平时事日报》写专栏。于是罗信耀就开始在这家面向外国读者的报纸,用英文讲述老北京人的故事。他故事中主人公叫“小吴”。罗信耀通过“小吴”的日常活动、成长经历,生动地介绍了北京人的日常民俗。这个专栏一写就是两年,在连载两年的时间里,外国人通过罗信耀生动的笔触,了解了北京旗人的生活方式、民风习俗。后来这些连载被整理出版,名为《旗人风华——一个老北京人的生命周期》。《旗人风华》在报纸上连载时用的名字是《小吴历险记》。罗信耀从“小吴”出生开始写起,一直写到他结婚娶妻,用这样的时间线索,呈现了一个旗人的“生命周期”。此外,本书还有另外一条时间线索,就是从年初到年尾,通过各个具有标志性的时点,比如春节、端午把一年四季北京人民俗民风串联了起来。https://p3-sign.toutiaoimg.com/pgc-image/c9591ee52d2f4570b97b5a95c17f1af1~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x-expires=1683883539&x-signature=BarKSt76EU%2BPUgHKNGntnMMUStM%3D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的主人公小吴,出生在1915年前后,到他1939年结婚,这正是北京旗人逐渐放弃旗人身份,与其他北京人融为一体的过渡时段。在上个世纪80年代,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重印了本书的英文本,后来又陆续再版。不过遗憾的是一直没有中文本。2020年8月,罗信耀之子罗进德,耗时十余年时间翻译的中文版终于问世。02规矩背后是延续下来的传统虽然现在北京的旧城墙已经没有了,但是很多时候谈起北京人,我们还是可以清晰地做出“画像”,背后支撑这个画像就离不开老北京的习俗。马未都曾在一档节目中说,老北京吃饺子,一顿吃20个,分四种吃法,白嘴吃5个人,蘸醋吃5个,蘸酱油吃5个,最后蘸辣椒油吃5个。现在人来看这些规矩,有时会觉得有些摸不着头脑,为什么吃个饺子还这么多讲究?但这些看似奇怪的讲究,恰恰构成了老北京人独具特色的民俗。https://p3-sign.toutiaoimg.com/pgc-image/d09621d42e0e44eb9f9a2c52a19801ad~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x-expires=1683883539&x-signature=sd9PP7GWlfy5n7cPf%2BlgY%2FPwwgg%3D

在《旗人风华》这本书中,书中讲述了非常多的旗人民俗。就拿主人公小吴的出生来说吧,从他在妈妈肚子里,就一直在经历着各种各样的习俗的洗礼。对于新生儿来说,最重要的一个仪式就是出生后第三天的洗三。按照老话讲,新出生的婴儿要到第三天的时候才可以洗澡,而这一次洗澡不只是简单的擦洗,更重要的是在于仪式。在这一天,一般家里人都会把接生姥姥给请回来,由她主持洗三仪式:添盆、洗澡、擦洗,接生姥姥还要为婴儿说上一长串的祝福语。就在这种看似“形式大于意义”的活动中,寄托了对新生儿的期盼。当然从“生命周期”这条线索上来说,有迎接,就有送别。吴家人迎接了小吴的降生,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家人也要送走吴家爷爷。从小吴长大,再到吴老爷爷慢慢老去,从洗三到送三,经历了人生的整个流程。https://p3-sign.toutiaoimg.com/pgc-image/88c5e5c6f58a4785b16aa3b26065b264~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x-expires=1683883539&x-signature=qAfTDnl%2FetHUw4NoEO2VyKXLyMU%3D

作者借用“生命周期”这个概念,把老北京人的一生的礼俗都呈现给了读者。一方面是作为个体的周期,生老病死,做孩子出生到长大结婚,再到老一辈人的逝去,完成一代代生命的永续。另一方面则是广义时间上的永续,春夏秋冬,在每个时节都有像“时令食物”一样,特点鲜明的民俗活动,以此展现时间的力量。有些民俗,用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不乏“过时”的元素,但是在过去,这些都构成了老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在价值不言而喻。03老北京人的嬉戏玩耍与时代碎片享受生活的怡然自得,是人们说起北京人的主要印象。在《旗人风华》这本书中,作者借由一年四季的时间脉络,向我们展现了许多老北京人日常的民俗民风,其中不少都展现出了北京人悠然自得的心境。比如书中有一段讲小吴的爷爷,每天早上都会准时出门,买菜、遛鸟,“他每天这趟出行极为准时,也不走岔道儿,你可以通过观察吴老爷子通过东四牌楼的时间准确判断现在是距离早上7点还有几分钟”。https://p3-sign.toutiaoimg.com/pgc-image/aa3d84f2a2b84dd7a967a87bd3453604~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x-expires=1683883539&x-signature=BUUOdgjKM6LARQB1n8cZRT0S0iI%3D

无论是春夏秋冬,老北京人总能找出、创造出许多赏心乐事:春日赏花,看似年年都一样,但就像作者说的,若对花事麻木,“简直是对北京城的不公”,无论是大张旗鼓还是默然独行,你只要去就可以了。夏日游玩,即便像上了岁数的吴老爷子,每到夏天依然要去乡下溜达避暑。城里的孩子们,则可以通过买卖小虫、逗小金鱼,来找寻夏日中一抹宁静。立了秋,一口西口大羊,能够让老北京人饱了口福。即便是寒冷的冬天,从护城河一路向东到通县的冰嬉,足以让老北京人享受到冬日的乐趣。不过如果你以为这就是老北京人的全部,那么错了。《旗人风华》这本书的成书背景,也就是罗信耀老人在报纸上写专栏的时间,是在上个世纪30-40年代,那个时候北京城陷入到混乱中。https://p3-sign.toutiaoimg.com/pgc-image/ebfd6bf9481543c8b15986516bf6f8e0~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x-expires=1683883539&x-signature=AUocWHvL9a5hKk4LxtIziNjay4A%3D

战火已经早已让这座城市不再安宁。记得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刚好去了国家大剧院看了话剧《四世同堂》,不由得想起这本书的成书背景和话剧所描写的时代。作者笔下的吴家人,和《四世同堂》中小羊圈胡同的祁、钱、冠家一样,虽然都是平凡的小人物,但都难以在大环境下自处。《旗人风华》中有一章专门写了北京的茶馆,这是在老北京人中最具代表性的地方,三教九流的人都可以汇聚在这小小的天地中。而战争与动乱,让“莫谈国事”成为了众人眼中想说却无力说起的内容。书中说,小吴长大后也经常跟着去茶馆,但只是慢慢地频率越来越低。从生命周期的角度看,我们可以理解为爷爷慢慢变老,可能行动越来越不方便。但从时代的大背景看,也有可能是人们越来越不愿意也不能去茶馆了。当整个时代都被抹上灰色时,我们再去看那些平常的日常生活,就会发现,所谓平常已是特殊。似乎一切都是美好的,但那些轻松快意的时刻,仿佛稍纵即逝,而那本应属于普通人的快乐,就要被时代裹挟起巨大的沉重。https://p3-sign.toutiaoimg.com/pgc-image/8949a5b030d448cbb4f4e01232dff831~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x-expires=1683883539&x-signature=qLtvskn0dF3Q1W%2FT43eqnKL0MOw%3D

04写在最后我们习惯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习惯从现代的视角来品评历史,但是在历史被记录下的那一刻,已经被赋予了时代的意义,烙下了时代的烙印。从老北京城的发展来说,旗人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者。

g9061 发表于 2023-5-5 18:59:05

旗人在近百年被同化后由于居住分散根本无法像回民一样传承,我姥爷姓金(爱新觉罗氏),是皇带字除了留下八间房和瓷瓶条案蛐蛐罐,子女都和汉民通婚了。但是姓金的后代收入不多但绝不能亏嘴。

孤独五斗虫 发表于 2023-5-5 19:14:03

好转帖http://img.obj.cc/forum/202209/21/112817aw6lwb6cfebb86yy.jpg旗人接触的不多,印象中就是礼多:P

董瑞征 发表于 2023-5-5 19:17:30

旗人,满族,不易读懂的群体。

老片 发表于 2023-5-5 19:49:41

g9061 发表于 2023-5-5 18:59
旗人在近百年被同化后由于居住分散根本无法像回民一样传承,我姥爷姓金(爱新觉罗氏),是皇带字除了留下八 ...

慢慢汉化了!:P

老片 发表于 2023-5-5 19:50:14

孤独五斗虫 发表于 2023-5-5 19:14
好转帖旗人接触的不多,印象中就是礼多

事儿多!;P

老片 发表于 2023-5-5 19:57:55

董瑞征 发表于 2023-5-5 19:17
旗人,满族,不易读懂的群体。




董瑞征 发表于 2023-5-5 20:17:47

老片 发表于 2023-5-5 19:57


民族特性无法言说。

钩鱼 发表于 2023-5-5 20:18:44

老片 发表于 2023-5-5 19:57


旗人早和纨绔子弟没了一点儿关系,100年前旗人就成了普通劳动人民,许多旗人甚至生活在社会底层。当时就有40万满族人,这么多年了现在满族人也就33万,其中还有不少1980年恢复民族成分时汉族为高考加分冒充的满族。

逍遥伯爵 发表于 2023-5-5 20:21:25


我的担挑儿、是满族整黄旗金姓,礼数确实讲究。

京小白 发表于 2023-5-5 20:25:58

钩鱼 发表于 2023-5-5 20:18
旗人早和纨绔子弟没了一点儿关系,100年前旗人就成了普通劳动人民,许多旗人甚至生活在社会底层。当时就 ...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中国境内满族的人口数为10423303人。一千多万人。

老片 发表于 2023-5-5 20:31:18

钩鱼 发表于 2023-5-5 20:18
旗人早和纨绔子弟没了一点儿关系,100年前旗人就成了普通劳动人民,许多旗人甚至生活在社会底层。当时就 ...

过去时!:loveliness:

老片 发表于 2023-5-5 20:32:33

逍遥伯爵 发表于 2023-5-5 20:21
我的担挑儿、是满族整黄旗金姓,礼数确实讲究。

延续会慢慢淡化的!:loveliness:

老片 发表于 2023-5-5 20:34:08

董瑞征 发表于 2023-5-5 20:17
民族特性无法言说。

人种的过度产物;P

老片 发表于 2023-5-5 20:42:17

董瑞征 发表于 2023-5-5 20:17
民族特性无法言说。
五十六个多级!:loveliness:

七旬老叟 发表于 2023-5-5 21:33:54

我所认识的旗人大部分琴棋书画全能。

京小白 发表于 2023-5-5 21:50:35

序言最后一段
我手中的这部《旗人风华:一个老北京人的生命周期》,其实并不是罗信耀先生的原著,也不是原书的中文全译本,而是由他的长子罗进德先生“译写”的作品。据罗进德先生自称,他要做的是“把一本写给外国人看的书,改造成一本给中国人看的、有‘京味儿’的大众读物”。这就无异于一种再创作了,而我更愿看到的,是一部忠实于原著的全译本,但按照北京出版集团司徒剑萍小姐的解释,罗进德先生所坚持的译写,体现了父子两代人对于京城的文化、观念的继承与延续,而父子两代人在写作中的种种不同,体现了时代的变迁和人的思想观念的变化,本身也别具意义。我虽然对这种做法是否妥当仍然存疑,但还是本着理解万岁的态度,而予以尊重吧。

钩鱼 发表于 2023-5-5 23:48:16

京小白 发表于 2023-5-5 20:25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中国境内满族的人口数为10423303人。一千多万人。

北京市统计。忘说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贴:说到旗人,就只能想到纨绔子弟?来看看老北京旗人的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