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片 发表于 2023-4-14 16:22:47

转贴:《桥塔》之北京古桥

《桥塔》之北京古桥(1)2023-04-14 08:24·北京萧然物外
北京三大古桥桥是人类重要的交通设施,在人类出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是桥梁建造古国,被称为“桥的国度”。由于地质地貌差别、建筑材料不同、构造形式迥异,我国建造了大量用料不同、形态各异、具有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特征的桥梁。早在汉代时,我国就已出现梁桥、浮桥、索桥、拱桥等全部四种基本桥型。自隋唐起,我国的桥梁建筑事业迅速发展,各种桥梁不断涌现。桥梁有多种形式,根据采用建筑材料的不同有木桥、石桥、砖桥、竹桥、藤桥、铁桥、苇桥等不同材料的桥型,根据构造形式的不同有石墩桥、石板桥、廊桥、风雨桥、竹板桥、开合式桥、溜索桥、三边形拱桥、尖拱桥、圆拱桥、虹桥、渠道桥、曲桥、十字桥、漫水桥等等。几乎可以说世界上所有的桥型我国都可见到,堪称桥梁博物馆。在我国众多的古桥中,潮州广济桥、河北赵州桥、泉州洛阳桥、北京卢沟桥被称为中国四大古桥。历史上的北京河网密布,比较大的河流有永定河(早前称为无定河)、潮白河、北运河、温榆河、拒马河、沙河、通惠河、凉水河、清河、玉带河、萧太后河、妫水河、护城河等大小河流80多条。其中,永定河是北京最大的河流,被誉为北京的“母亲河”。为了出行方便,古人们在这些河道上建设了大量的桥梁。如今,很多古桥保存下来,有些古桥至今还在继续使用,有些作为文物古迹受到保护。这些古桥承载了北京厚重的历史、深远的文化,成为京城一座座璀璨的桥梁建筑瑰宝。散落在各地的一座座古桥面对前来参观的人们,无声地述说着往昔那些动人的故事。北京的古桥有一个特点,就是因为气候、地质地理等原因,桥梁一般选用石材建造,砖桥、木桥以及其他材质桥梁大多建在园林之中。即便早期一些河流上使用木材建桥,后来重修复建时也大多改为石桥。从桥型上看,北京的古桥以圆形拱桥居多,从单孔到十七孔不等。另外,孔桥的孔数多为单数,这主要是受到我国传统文化中阴阳学说和中轴对称建筑思想的影响。
北京最著名的古桥当属丰台卢沟桥,它是中国四大古桥之一,北京三大古桥之首。金大定28年(1188年),金世宗决定在中都南边今丰台一带修建卢沟桥,次年大桥开工。金明昌3年(1192年),卢沟桥建成,金章宗命名其为“广利桥”,因该桥跨越芦沟河(又称卢沟河,即今永定河),后改名“芦沟桥(也称‘卢沟桥’)”。卢沟桥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也是最长的古代石拱桥,大桥全长266.5米,桥面宽7.5米,10墩11孔, 桥墩迎水面成尖状,用以抵御洪水、杂物、冰凌等对桥墩的冲击。大桥桥面用花岗岩条石铺设,相对于其他石材,花岗岩更加坚硬耐磨。尽管如此,历经数百年的磨砺,大桥桥面还是留下一道道深深的车辙。大桥两边望柱数量不对称,南侧有望柱141根,栏板140块;北侧有望柱140根,栏板139块。我国的建筑讲究对称,卢沟桥这般重要建筑本应遵守建筑仪轨,不知何因两侧失衡,或者金朝为女真族统治政权,这些少数民族没有汉族文化中的所谓“繁文缛节”,不太在意建筑中的对称关系,也可能是建桥当时当地地理地质条件所致,现在已经难究其竟。大桥桥身、桥拱、桥墩等处均用腰铁(两头宽中间细的铁块,嵌在两石之间,将两块石头拉在一起不能分开)连接,以增强大桥的牢固性。大桥东端两侧望柱旁边各有一个顶栏石狮,西端望柱各有一个顶栏石象,就如四合院门口抱鼓石一般。石狮石象外侧各立一尊华表,彰显出卢沟桥的庄严贵重。华表顶部雕有一头石狮,狮面向外,仿佛是在迎来送往八方客人。金章宗时北京选出“燕京八景”,其中“卢沟晓月”即为其一。清乾隆16年(1751年),乾隆帝手书“卢沟晓月”,并刻碑立于卢沟桥西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经过卢沟桥时赞叹说,“卢沟桥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光绪34年(1908年),光绪皇帝驾崩后送殡西陵,安放光绪棺柩的灵车过宽, 在经过卢沟桥时,只好拆除大桥两边护栏,并在两侧架设木桥才可通过,灵车驶过后大桥恢复原样。这种情况在我国的桥梁历史中怕是绝无仅有。卢沟桥上有几百个狮子。有句歇后语说“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不知是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还是说后人“拎不清”。有人做过详细的统计,卢沟桥望柱柱头上有大小狮子共计479个,石桥东端第一对望柱有2个顶栏,每个顶栏上有1个狮子,石桥两端各有两座华表,每个华表上有1个狮子,因此,整座卢沟桥有石狮共计485个。又据说,卢沟桥上狮子最多时曾有627个,后来由于风化、历次维修等,如今得到确认的狮子有501个,也不知以后这一数字会不会继续变化,难不成真是“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金朝建设卢沟桥时就在桥上雕刻石狮,此后,大桥在元、明、清、民国以及北京解放后曾经多次大修,每次大修时都会复雕损毁的狮子,因此卢沟桥上的狮子汇聚了金、元、明、清等各个朝代的雕刻作品。这些雕刻既体现不同时代的建筑雕刻风格,也反映出各个朝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情况,因此,卢沟桥成为一座反映金朝及其以后各个朝代雕刻艺术的博物馆。卢沟桥是中原地区途径北京进出内蒙古高原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相当重要。崇祯年间,大明处于内忧外患之中,东北满清对大明虎视眈眈,南边的农民起义军风起云涌,明朝江山危机四伏。明崇祯11年(1638年),为防御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队伍进攻京城,朝廷用时3年,在卢沟桥东头建立一座城,名“拱北城”、又称“拱极城”。拱北城为一长方形,东西两端各建一座城门,东门名为“顺治门”,西门名为“永昌门(清朝时改称‘威严门’)”,城门上建有城楼,城门外建有瓮城。十分巧合的是,1644年,李自成在长安(今西安)建国,国号大顺,年号“永昌”。清军入关后北京的第一位皇帝福临的年号是“顺治”,不知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如果知道这一巧合有何感想。拱北城起初为军营,是京城的一个桥头堡,后来,商埠民居陆续迁入,城内日渐热闹。明清及民国初期,京师辖宛平、大兴二县,二县县治均在京师城内。1928年,原北京宛平县改隶河北省,次年,宛平县衙由北平城内今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东官房迁到拱北城,拱北城遂改称“宛平城”。1952年,北京、河北等地重新规划调整建制,撤销宛平县建制,宛平城转归北京市丰台区管辖。1900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清朝政府被迫与各国签订《辛丑条约》,其中规定外国有权在北京驻军以保护使馆和侨民。民国成立后这些不平等条约继续保留。1931年,日本出兵东北,抗日战争爆发。此后,日本军队步步南侵,各地相继成立“察东特别自治区”、“蒙疆政府联合委员会”、“冀东防共自治政府”等伪政权。1937年6月,宛平城附近日本驻军进行军事演习。7月7日,日本军队以一名军人失踪为由要求进入宛平城进行搜查,被当地守军拒绝。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发动进攻,并对宛平城进行炮击,迄今宛平城墙上还留有弹痕。“七七事变”导致全国范围的抗日战争爆发,经过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由于自然和战争等原因,北京解放时宛平城已经十分破败。1961年,卢沟桥和宛平城一起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有关部门开始对城墙、城楼等进行修缮。上世纪末,北京市对宛平城进行铺装青石地面、复原县衙建筑等工程,恢复宛平城明、清时期原貌。1986年,中央决定在宛平城内建设“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1988年,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曾经获得“全国优秀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等多项称号。卢沟桥是我国桥梁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有着强烈的建筑文化意义,同时卢沟桥和宛平城还有着深远的历史文化意义。人们来到此地参观游览,不仅仅旅游,还是凭吊与探索。
昌平区沙河镇有一座朝宗桥。历史上,关沟以南有三个军事重镇,即南口镇、昌平镇和沙河镇,三镇如一字长蛇阵拱卫京畿重地。沙河镇因东沙河、北沙河和南沙河在此交汇而得名。辽金时期,北、南沙河上各有一座木桥,明正统12年(1447年),成化皇帝朱见深为了方便前往昌平十三陵拜谒祖陵,下令将两座木桥改建为石桥,并赐名为“朝宗桥”和“安济桥”。朝宗桥和安济桥可以说是一对姊妹桥,朝宗桥为七孔石拱桥,桥长130米,宽13.3米,桥面两侧望柱53对、栏板52副。嘉靖年间重建朝宗桥时改为九孔桥。万历年间,在朝宗桥北端东侧立“朝宗桥”汉白玉石碑。几百年里,朝宗桥屹立在北沙河上,方便车辆行人通行。上世纪90年代,京藏高速北京段开始建设,高速公路建成后,朝宗桥成为高速辅路上的一座大桥。朝宗桥历经多次维修,迄今仍在继续使用,大小车辆川流不息,可见其建筑质量之高。朝宗桥也是北京三大古桥之一。南沙河上的安济桥为三孔石拱桥,嘉靖年重修时改为六孔桥。北京解放前,安济桥已经变成一座危桥。1959年,修建沙河水库时安济桥被拆除,后在此处修建一座水泥大桥。沙河镇地理位置相当重要,朝宗桥、安济桥又是通往十三陵以及张家口和口外的交通要道,明朝皇帝出征或拜谒祖陵时常驻跸于此,故嘉靖年间朝廷在南北沙河之间建巩华城,并驻兵卫戍。巩华城边长各为千米,四边建有城门,南门“扶京”、北门“展思”、东门“镇辽”、西门“威漠”,从四座城门的名称上就可知道巩华城的军事地位。清朝时,巩华城失去原有的作用,清中期起巩华城逐渐荒废。如今,巩华城只剩下南边部分城墙、扶京门三劵城门以及南门外瓮城等遗址。扶京门瓮城三面开门,这在我国古代城池建筑中比较少见。巩华城遗址已经部分修复。
朝阳区与通州区交界处有一座八里桥,其桥横跨通惠河之上。这里曾架木桥,因为通惠河水泛滥,木桥经常被毁。明正统11年(公元1446年),明英宗下令在此地修建石桥,并赐名“永通桥”。因距通州8里地,故又俗称“八里桥”。八里桥为石砌三孔拱券形,南北走向。桥长60米、宽16米,中间孔高8.5米、宽6.7米,两边次孔仅高3.5米,漕船可以直接通过中间孔洞,故被誉为“八里桥不落桅”。但这种造桥形式十分罕见,桥面坡度忒陡,桥上车辆通行困难。后为了增加通行能力,又将大桥两端路基抬高,车辆方可顺利通行。八里桥上有望柱33对、栏板32副。柱头雕有石狮,桥两端各有一对戗兽,护坡石上卧有四只避水兽,雕工十分精致,桥拱两侧各有一个双角披毛怪兽怒视河水。八里桥桥头原有华表两个、牌坊一座,因战乱等原因早已被毁。八里桥是明清时期通惠河上唯一一座大型桥梁。清雍正11年(1733年),朝廷修建京师到通州的石道,并在八里桥不远处建《御制通州石道碑》,记载其修建石道的经过,石碑外建有碑亭。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烧毁碑亭。2005年,北京市政府重建这座碑亭。古时,八里桥是通往天津、山海关的咽喉要道,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咸丰10年(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进逼北京。清军将领僧格林沁率部与英法联军激战,此即著名的“八里桥之战”。八里桥是北京三大古桥之一,并且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2013年,八里桥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八里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将近600岁的八里桥停止通行,再次进行修复,恢复原貌。
通州西部有一马驹桥镇。隋唐时期,这一代是牧场,朝廷在此放养军马。随着军民不断增多,这里发展成为一个村镇,人们便称它为“马驹里”。由于地处往来山东、江浙的交通要道,明朝时期,马驹里已是一个商贾云集、店铺林立的大镇。马驹里附近有凉水河,上面架有木桥,但每遇洪水木桥就被冲毁,交通非常不便。一次,明英宗朱祁镇打猎经过此地,恰遇大雨木桥被毁,遂下令在此建设石桥,天顺7年(1463年),石桥建成,明英宗赐名“宏仁”桥,但因为临近马驹里,当地百姓习惯称它为“马驹桥”,此后,马驹里也随之改称“马驹桥镇”。马驹桥长25丈、宽3丈,上有雕栏,下有9孔石拱。清乾隆时期重修马驹桥,九孔桥改建为七孔桥。上世纪60年代,马驹桥已经不适应当地的交通状况,故被拆毁,并在原址上建设一座宽敞的水泥大桥。马驹桥被拆实在令人唏嘘,如果再晚些年进行道路改造,或许马驹桥能够得到保存。
北京城正北的朝宗桥、安济桥,城东的八里桥,城东南的马驹桥和城西南的卢沟桥被称为“拱卫京师五大桥梁”,也有人将卢沟桥、朝宗桥、八里桥、马驹桥并称为“北京四大古桥”。如今,安济桥、马驹桥已经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卢沟桥、朝宗桥、八里桥成为北京尚存的三大古桥。

伯阳子 发表于 2023-4-14 20:09:11

http://img.obj.cc/forum/202304/05/104816fokcupekdcoo3zue.jpg学习了

老片 发表于 2023-4-14 20:09:37

伯阳子 发表于 2023-4-14 20:09
学习了

:handshake

京小白 发表于 2023-4-15 09:48:38

文章说,南沙河上的安济桥为三孔石拱桥,嘉靖年重修时改为六孔桥(注:桥孔为双数)。从山本赞七郎1906年拍摄的老照片看,安济桥改建后应为八孔。

京小白 发表于 2023-4-15 09:52:55

有人认为,嘉靖十七年(1538年)夏,山洪暴发,将安济桥冲毁,重建时增加六孔,改为九孔。

老片 发表于 2023-4-15 10:14:12

京小白 发表于 2023-4-15 09:52
有人认为,嘉靖十七年(1538年)夏,山洪暴发,将安济桥冲毁,重建时增加六孔,改为九孔。

现在看不见安济桥了:L

京小白 发表于 2023-4-15 10:42:28

老片 发表于 2023-4-15 10:14
现在看不见安济桥了

我另发一贴,看看老照片的安济桥。

老片 发表于 2023-4-15 11:00:43

京小白 发表于 2023-4-15 10:42
我另发一贴,看看老照片的安济桥。

谢谢啦!:handshake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贴:《桥塔》之北京古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