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寻迹江苏老地名|为什么说半个无锡城都是在这里烧出来的?
寻迹江苏老地名|为什么说半个无锡城都是在这里烧出来的?2022-12-05 19:42·新华日报无锡有一句老话“半个无锡城都是在这里烧出来的”,还有“上塘十里尽开店,下塘十里尽烧窑”之说,这里还有一条路叫“大窑路”。为什么有这样的老话?“大窑路”又有怎样的历史?烧窑业兴盛与河道疏浚有直接关系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tjoges91tu/TP8ozrU6lklvaI~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x-expires=1670897320&x-signature=QLDrN9bfnU%2FXTG77q9iOND0BdO4%3D从老无锡南门出城,沿着运河一路往南,东岸是南下塘,西岸是南上塘,现在叫南长街,继续向南约1.5公里处是无锡最著名的古桥——清名桥。过清名桥百米左右,古运河与伯渎河相交汇合,形成“丁”字型的水道格局。这一段伯渎河被无锡人称作“伯渎港”,曾是城南的重要港口。伯渎河穿过伯渎桥向东约1公里处,就是中国最早的铁路线之一沪宁线,无锡铁路货运站就建于此。南门一带的古窑业遗址就分布在古运河以东、伯渎港以南一带,沿着由北向南的大窑路缓缓而行,仿佛穿越于窑场从兴盛到衰微的历史隧道之中。江南大学江南地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庄若江教授告诉记者,“上塘十里尽开店,下塘十里尽烧窑”生动形容了老城南门外运河水弄两岸的传统业态。上塘(即今南长街)一带各色店铺密布,商贸繁荣;下塘一带砖窑星罗棋布,充斥着映天火光和袅袅烟雾,这无疑成了无锡南城门外的一道标志性景观。“考古专家推测,这些砖瓦窑的大量存在与3000多年前泰伯渎的开凿、唐代刺史孟简对河道的整治疏浚有直接关系。”庄若江说。河道开凿、拓宽与疏浚,必然会挖掘出大量土方,这些泥土堆放于河岸,形成了高高的土堆和撂荒的地块,清代诗人杜汉阶有诗曰:“城南一望满窑烟,砖瓦烧来几百年。摄取高乡土来卖,荒田多变作良田。”不仅描绘了清乾隆时期南门砖窑遍布、漫天窑烟的景象,还写出了人们在摄取“高乡土”卖给砖窑的同时,也解决了泥土堆积土地撂荒问题。质量上乘,大窑路由此得名庄若江教授告诉记者,明清是无锡砖瓦窑业最繁盛的时期。据史载,古运河东岸的大量窑群出现在明初,明洪武元年(1368年)时已有土窑356座。这些窑的大量出现,主要是为南京明城墙的建造提供优质城砖,故被称为“洪武窑”。洪武皇帝朱元璋夺取天下后,诏令建造南京城墙。朱元璋不仅制定了严格的城砖质量标准,还委派了一批专职官吏负责城砖督造。城墙用砖块大质坚,要求十分严格。为确保城砖质量,砖坯上必须镌刻督造官吏和制作工匠姓名,以便监控。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tjoges91tu/TP8ozsQHZeca0D~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x-expires=1670897320&x-signature=SGAM4ul5QRfpRRLr2x8OOTohS%2Fo%3D无锡市博物院曾在南京明故宫东华门遗址采集到两块残破的城砖,其中一块上有“常州府无锡县提调官县丞贾从善 司吏朱原作 匠徐宁 洪武七年七月 日”模印,另一块则仅存“贾从善”姓名。虽然,这两块城砖后来经考证产自无锡葛埭桥的砖窑,但从当时城砖生产规模看,古运河畔的砖窑群一定是南京城砖更重要的产地。古运河畔砖窑烧制的砖瓦,不仅质量上乘,且品种众多,“盛行于数百里内外”,满足各类亭台楼阁园林建筑所需。除了城砖、墓砖外,这里生产的砖瓦类型有许多种,如砌墙砖、铺地砖、厅堂用方砖,铺垫屋楞的望砖,砌炉壁和火炉的耐火砖,打磨利器用的磨刀砖等。著名史地学家李伯重先生在《江南的早期工业化》中也说:“大江南北,以无锡之砖为贵”。这些窑火除了为明清皇家建筑烧制御用金砖等高档建材,也为普通百姓建房造屋烧制砖瓦;不仅远销大江南北,也很大程度满足着本埠民生所需,所以有老话说“半个无锡城都是在这里烧出来的”。无锡砖瓦的产量和质量到近现代继续保持领先。清宣统三年(1911年),无锡成立了窑业公所,窑业首次有了自己的组织。“至上世纪抗战爆发前,无锡古运河东岸尚有103座砖瓦窑,窑户800余户,窑工5000余人,年产砖瓦在5000万块以上,被称为‘大窑业’,‘大窑路’也因此得名。”庄若江说。如今已建成“窑群遗址博物馆”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tjoges91tu/TP8ozszFh7sAag~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x-expires=1670897320&x-signature=dD%2FaredLBaYAGhB%2Fd6ox92fwt6Y%3D抗战爆发后,砖窑被毁过半,窑业陷入萧条。抗战结束后,百废待兴,砖窑生产也一度恢复至接近战前水平,1946年时有101座砖窑恢复生产,但此后又因内战、物价飞涨、民不聊生而再次走向衰落。今天,那些古老的砖窑大多已经消失在历史的苍茫之间,古运河东岸大窑路的古窑还剩下40余座,较完整保留下来的古窑有19座。2008年,无锡依托旧日窑业公所和老窑址打造了一座“窑群遗址博物馆”,馆内原样保留了几孔当年的旧窑,其中,陈大窑、陈小窑和刘外窑是三座标本式的砖窑,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古窑和附近散落着的古窑一起,向人们展示了古运河边曾经兴盛600年的烧窑史,以及传统砖瓦的整个生产流程,从制泥坯、煨火到出窑,多达16道工序。博物馆内还提供了模仿制砖的参与活动,参观者可以亲手制作砖坯,体验一下旧时手工制砖的方式,用这种方式去感受鲜活的历史。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民仆(图片由庄若江提供)
好帖:victory:涨知识:handshake 孤独五斗虫 发表于 2022-12-6 11:48
好帖涨知识
谢您了!:handshake 大窑路,我常常光顾这里。
董瑞征 发表于 2022-12-6 13:33
大窑路,我常常光顾这里。
是,您好象发过这的贴!:P 老片 发表于 2022-12-6 13:37
是,您好象发过这的贴!
这里属于清名桥景区的南端,我拍过很多了。:handshake 董瑞征 发表于 2022-12-6 14:29
这里属于清名桥景区的南端,我拍过很多了。
嗯,有印象!:handshake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