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鼓楼大街的记忆
<b><FONT size=4>旧鼓楼大街的记忆</FONT></b>
<DIV class=list01 align=center>◎<a href="http://www.lifeweek.com.cn/iRelease/jsp/article/AuthorPage.jsp?author=%C2%ED%C8%D6%C8%D6"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1d96>马戎戎</FONT></A> 2004-08-23</DIV>
<P><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5-2/20052312239478.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P>
<P><FONT face=仿宋_GB2312>“他们不仅仅是在拆除旧北京,更是在毁掉新北京。”指着自己电脑上正在拆除中的旧鼓楼大街图片,王军愤怒地说。《城记》出版后,新华社记者王军在人们眼中成了北京古城研究专家</FONT></P>
<P align=center><b>700年前的故都纽带</b></P>
<P>“旧鼓楼大街对北京城的意义,要从北京城变迁讲起。”王军指着北京城区图,“这一片,广安门一带,是原来的金中都,元代时候废掉了。北京长安街以北的街道,基本上还是元大都的旧街,这是上世纪50年代,由清华大学教授赵正之先生提出,他的弟子徐苹芳证实的。”</P>
<P>1957年,清华大学教授赵正之提出,北京内城东西长安街以北的街道基本上是元大都的旧街。1962年,赵正之逝世,他的弟子徐苹芳继续对北京城北半部街道勘测,绘制出了元大都地图。7月初,听到旧鼓楼大街要拆的消息,已经是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的徐苹芳急了:“那是元大都的旧街啊,不能拆啊。”</P>
<P>这么算起来,旧鼓楼大街已经有了700多年的历史。王军认为,在700多年前的元代,这条街的作用是一条联系“前朝后市”的纽带。南端是宫城,北端是集市,什刹海和积水潭一带成为市民的公共活动区,通惠河带来的漕运使钟鼓楼一带成为重要的商业场所。到明代,中轴线东移,整个都城则向南移动,一些漕运的河道和水域被划在宫墙之内,这使钟鼓楼一带变成了较为单纯的居住区,旧鼓楼大街则成为一条相对安静的街道。</P>
<P align=center><b>街的宽度和人的居住</b></P>
<P>说起旧鼓楼大街的重要性,王军首先提到了街道的宽度:700多年来,旧鼓楼大街的宽度和高度始终没有大改变。王军强调说:“对城市的记忆,街道的尺度是很重要的,这个尺度一旦被改变了,记忆就找不到了。”</P>
<P>无独有偶,采访《钟鼓楼》的作者、作家刘心武,刘心武也认为,旧鼓楼大街的重要性就在街道的宽度、两边民房空间的高度、旧砖、驰道都没有大改变。</P>
<P>北京是世界上第一个按街巷制建造的城市。2002年2月27日,徐苹芳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傅熹年在《抢救保护北京城内元大都街道规划遗迹的意见》中指出:元大都是元朝统一后的新都,废弃了隋唐都市封闭式里坊制,是我国历史上惟一一座平地创建的开放式街巷制都城。</P>
<P>这样的街巷制都城,王军说,住在四合院里,院和院之间形成胡同,胡同走出来是大街,你可以在街上买东西,逛街,满足日常生活需要,逛完街回到胡同里,一下就安静了,然后到家里有了回家的感觉。另外,几乎每一个大的街区都有寺庙,比如旧鼓楼大街旁边就有双寺、拈花寺,这种寺庙提供一个大的公共交流场所。四合院、胡同、街道、寺庙形成了一个很系统,很有机的社区。城市功能均匀分布在每个街区里,避免了过于集中,睡觉的地方就是睡觉的地方,商业区就是商业区,工作区就是工作区,区域之间缺乏有机连接,也让人们省去了不必要的奔波。</P>
<P>从小在旧鼓楼大街旁的小石桥胡同里长大的摇滚歌手何勇也有着同样的感觉。他说,小时候,胡同里蹲着好多晒太阳的老头,大家经常在胡同里聊天,在胡同里,他还见过中国最后一个太监。十几岁的时候,小伙伴一起玩,跑到胡同里一喊就得,但现在,大家都搬到了城外去住,要聚一下非常难。他说,他最怀念的就是从前大家聚在胡同里吃涮羊肉的情景,“只有在胡同里吃涮羊肉才能吃出那种味道来”。</P>
<P align=center><b>在树林里盖房子,还是在楼群里种树</b></P>
<P>“半城宫墙半城树”,曾是北京的写照。在王军展示的一张60年代初的旧图片中,从景山望下去,北京城还依然掩在一片绿海中,王军称那时的北京为“在树林里盖房子”。而在另一张90年代拍摄的照片上,同样位置,只能看到大片大片的高楼。</P>
<P>在另一张图片中,王军展示了一座典型的四合院,在这座四合院里,树木葱郁,浓荫遍地,据说,在这样的院里居住,三伏天晚上睡觉还要盖薄被。而街道两边的树冠相交,“古人把建筑和地理气候结合得很好,里面有很大的智慧”。王军还展示了另一张60年代的图片,巍峨的城墙下,是护城河和依依垂柳,有年轻情侣携手走过。王军说:“这才是能产生爱情的环境,在钢筋水泥大马路的环境中,产生的只有欲望。”</P>
<P>在现实中,这样的院子越来越少,这样的街道也越来越少了。越来越多的是宽度达到30~50米的,树冠无法覆盖的大路。</P>
<P>针对改造规划内要将旧鼓楼大街拓宽至30米的计划,王军觉得这是一种无知。他说,拓宽到30米,那就叫“路”,不叫“街”。街是可以让人随心所欲地逛的,是可以从这头逛到那头的,有趣味的,为人服务的。而路是为四个轮子的汽车服务的,中间一定还会树起栅栏,这样等于逼着人成为机器。以平安大街为例,平安大街两边的店铺为什么销售不好?因为这条街就不适合人逛,人在这样一条大街上走路都会很疲惫压抑。</P>
<P>面对北京旧鼓楼大街拓宽后可能出现的局面,王军显得忧心忡忡,他说,拓宽到30米以后,大量的汽车将一下子冲进中轴路,钟鼓楼附近平静的居民生活将彻底被破坏,什刹海景区的氛围也将彻底被破坏。更为可怕的是,为了赢回拓宽道路和拆迁的成本,开发商一定会在路旁建起大量的建筑招商,这将造成内城功能的进一步集中化,造成更多的道路拥挤和进一步的老城区破坏。“到那时,新北京也就给破坏完了。”<FONT color=#ff0000>■</FONT></P>
<P align=center><FONT face=黑体 size=4>两个人的钟鼓楼</FONT></P>
<P align=center><b>刘心武:钟鼓楼下的风韵与非诗意</b></P>
<P>“鼓楼在前,红墙黄瓦</P>
<P>钟楼在后,灰墙绿瓦。”</P>
<P>一部《钟鼓楼》,刻画了钟鼓楼周围四合院居民生活的悲欢离合,宛如一幅北京平民生活的当代画卷。</P>
<P>谈起《钟鼓楼》,刘心武将之称为青春记忆的沉淀。1961年,刘心武从北京师专毕业,分配到什刹海旁柳荫街上的十三中做中学老师。在柳荫街居住的十几年间,他活动于什刹海、银锭桥、钟鼓楼、烟袋斜街、鸦儿胡同、花枝胡同、三不老胡同一带,在这里恋爱、成家,也彻底熟悉了老北京的世态人情。在钟鼓楼旁来去次数多了,他琢磨出钟鼓楼和周边地区的滋味:“钟鼓楼作为古代报时器,是北京几百年来文化传承的见证,也是北京市民在生活中最亲近的伙伴。故宫是北京城中轴线的中心,而鼓楼和钟楼,则是中轴线的高潮。故宫是威严的皇权集中地,而鼓楼一带,则是从皇家威严到子民平凡生活的过渡和两种生存形态的衔接点。钟鼓楼下,皇子贝勒和平民百姓的生死歌哭在这里都是庞大的存在,密密匝匝地融合在一起。”在小说《钟鼓楼》中,刘心武将钟鼓楼作为亘古不变的时间意象,楼下的人的生老病死便生生地透出了苍凉的意味。</P>
<P>谈到《钟鼓楼》中人物生存环境的生活原型,刘心武特别提到旧鼓楼大街。他第一次走进旧鼓楼大街,是在去学生家做家访的路上。60年代初,旧鼓楼大街外的安定门和周边城墙还没有拆除,向北就是护城河,城墙下常有谈恋爱的青年男女在散步。旧鼓楼大街两边都是旧旧的青砖民房,街道上偶尔有马车经过,蹄声哒哒,有一种震慑人心的旧京气韵。后来,安定门城墙拆了,二环路建起来了,旧鼓楼大街内部并没有太多改变。只是到了80年代以后,街两边的小门脸多起来,旧鼓楼大街开始拥挤杂乱,但整个空间布局没有太大改变,老北京的那种气韵还在。</P>
<P>刘心武还提到,在旧鼓楼大街上,有一处长期被人们忽视的桥:旧鼓楼街桥,这座桥由于宽度与旧鼓楼大街持平,栏杆不易被人觉察而极少有人提起。但正是这座桥点明了旧鼓楼大街在城市建筑空间上的又一重意义:连接湖泊和护城河水系的纽带。北京是一个湖的城市,北海、中海、南海、什刹海、后海、积水潭一气呵成,水脉灵动,后门桥、银锭桥、旧鼓楼街桥错落其上,完成从湖泊到护城河的水系衔接。因此,改造鼓楼大街一带,必须要注意这个水脉景观的整体保护。</P>
<P>“旧鼓楼大街不能拓宽。拓宽了,通车了,这些风韵或许就不存在了。”刘心武说。但在大杂院中的多年生活经历也使他清楚看到旧城居民生活中毫无诗意的一面。记忆中最深刻的,莫过于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必须跑出院子去胡同里上公共厕所,以及夏季许多人只能在公厕里接根皮管子冲凉水澡的情景。在《四合院与抽水马桶》一文中,他写道:“如果站在居住在北京胡同四合院里、四季(包括北风呼啸的严冬)都必须走出院子去胡同的公共厕所大小便的普通市民的立场上,那么,就应该理解他们的那种迫切希望改进居住品质的心情要求。”</P>
<P align=center><b>何勇:何处是我二环路里的家</b></P>
<P>“我的家就在二环路的里边</P>
<P>我的家就在钟鼓楼的这边……”</P>
<P>一曲《钟鼓楼》,确定了何勇在90年代中国摇滚界的地位,在这个生长在旧鼓楼大街大石桥胡同大院里的孩子眼中,90年代的钟鼓楼平民、嘈杂而颓败,然而这些丝毫不影响他对旧鼓楼大街的那种发自内心的亲近感,“写《钟鼓楼》的时候,刚从广州回到北京,站在公交车上,一进二环路,看见钟鼓楼,那个亲切啊,心里一下子就安静了,就知道了自己是谁。”</P>
<P>这些话是在旧鼓楼大街小石桥胡同的竹园宾馆茶室里说的。这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四合院式的庭院,它的主人曾有清代的邮政大臣盛宣怀、民国时期的民政部长马汉三。到了新中国,这里先是国家主席董必武的居所,在文革时期成为康生的宅第。在旧鼓楼大街,这样有历史掌故的宅子,不只这一所。</P>
<P>指着窗外的几棵果树,何勇说,我小的时候经常在这里偷果子吃。</P>
<P>何勇没赶上看得见城墙的年代,他说自己“尽赶上修路了”。先是修地铁,然后是修二环路,然后是地安门外大街,然后是钟鼓楼周边改造,然后是平安大道,每改造一次,乐趣就少一分。</P>
<P>何勇很怀念自己的小学——旧鼓楼大街北边的“双寺小学”,那里有嘉慈、广济西寺两座古寺庙。当时他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和小朋友们打墙上的马蜂窝,拿着泥巴远远照着墙上的马蜂窝扔过去,扔得准,就把马蜂窝糊死了;扔得不准,就快跑,别让马蜂蜇着。寺庙墙根下,有一种叫土鳖的虫子。如今,双寺中的嘉慈寺已被拆,胡同里的四合院也好多改成了楼房,连何勇家原居住的中央歌舞团大院里的苏式建筑也早已改头换面。</P>
<P>在何勇的心目中,钟鼓楼和周围环境是一体的,这个环境包括冬天堆雪人的什刹海;卖豆汁、炒肝的鼓楼后的小铺子;讲着一口土腔,蹲在胡同里晒太阳的老头;晃晃悠悠走出来,对谁都挺和气的前朝太监;铸钟胡同里铸钟娘娘的传说;散布在院落里和胡同边的几百年的老槐树。但这个环境现在显然正在一点一滴逝去。鼓楼后的小吃夜市,改成了游客们的停车场。铸钟娘娘的传说,越来越少有人提到,钟楼后的铸钟娘娘庙,已经变成了一个廉价物品批发市场。晒太阳的老人们死去了,年轻人搬到了新开发的郊区。从前打个电话就可以凑在一起喝酒吃涮羊肉的发小,现在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凑齐。大前年冬天,何勇和朋友们约定,第二年下第一场雪的时候,再去后海堆一次雪人;约定的第一场雪来了,去堆雪人的,只有他一个人,朋友们都说:忙啊。</P>
<P>抚着路边一棵老槐树,何勇说:“钟鼓楼不会拆,但没有了周围这些老北京,没有了每天早晚飞过钟鼓楼的鸽子和鸽哨,钟鼓楼还能有什么意思呢?”望望正在拆迁中的胡同,何勇又说,“瞧,他们又要把这里弄成大马路,弄得跟郊区似的,又有什么意思呢?”<FONT color=#ff0000>■</FONT></P>
<P align=center><FONT face=黑体 size=4>旧鼓楼大街</FONT></P>
<P>位于西城区东北部,北起德胜门东大街,南至鼓楼西大街。清乾隆时称药王庙街。清末分为两段,以大石桥胡同为界,北称北药王庙,南称旧鼓楼大街。1965年统称今名。旧鼓楼大街北端原有城墙,1950年辟豁口,1969年拆掉全部城墙,以二环路为界,以北称旧鼓楼外大街,以南即旧鼓楼大街。</P>
<P>据60年代勘测,旧鼓楼大街元时类于驰道,北端有鼓楼,即齐政楼,用以报时。明以后,齐政楼塌毁,于其东,即今鼓楼位置,建鼓楼。齐政楼相对于明鼓楼,为旧物,故称旧鼓楼,其下街道,便称为旧鼓楼大街。另一说法认为,此街位于今鼓楼之西,鼓楼前面大街,清时称鼓楼大街,鼓楼之西的街道,相对于其时的鼓楼大街,已为旧物,故冠以“旧”字,以作区别。</P>
<P>旧鼓楼大街北端西侧原有药王庙,现已不存。但尚有嘉慈、广济西寺,俗称双寺,有双寺胡同。东部的嘉慈寺多已不存,西部的广济寺,大体完好,由某报社占用。前殿、中殿、后殿及跨院与配房都存,院中粗大的银杏树让人惊叹。旧鼓楼大街前有为鼓楼铸钟的铸钟胡同,铸钟娘娘庙。元、明、清三朝的钟多在此铸造。南端多老槐,间有数百年,而沿街的老平房和门楼依然显现旧时古都的风貌:灰砖胡同,庙火缭绕,晨钟暮鼓,鸽鸟飞落。<FONT color=#ff0000>■</FONT>
</P> 我生下来就住在旧鼓楼大街小黑虎胡同13号,那个大杂院过去是个庙,大殿山门还都有,到12岁的时候我搬家了,离开了那里。每次从那里经过的时候总要往胡同里看看,记得爸爸曾经说过,往西去的胡同都能穿到家,过去放学都是走着回家,从鼓楼也就是现在馄炖侯旁边的胡同拐进去,走到钟楼,再穿钟楼弯胡同出来就是旧鼓楼大街,钟楼湾对面的胡同就是大黑虎胡同,再顺着大黑虎胡同往里走,就到小黑虎胡同,我就到家了。而今,那里已经面目全非了,妈妈前几天回去了,找了半天也没找到胡同的入口。鼓楼医院仍然在那里,小时候生病总要先到那里去看,好象回大杂院去看看那些小伙伴、老街坊,不知道他们还在不在了。原来鼓楼和钟楼的中间是自由市场,还有小吃一条街,不知道那里的包子铺还开不开了,好想回到童年,回到过去。 UPUPU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houjie0316</I>在2005-2-3 11:01:01的发言:</B>
我生下来就住在旧鼓楼大街小黑虎胡同13号,那个大杂院过去是个庙,大殿山门还都有,到12岁的时候我搬家了,离开了那里。每次从那里经过的时候总要往胡同里看看,记得爸爸曾经说过,往西去的胡同都能穿到家,过去放学都是走着回家,从鼓楼也就是现在馄炖侯旁边的胡同拐进去,走到钟楼,再穿钟楼弯胡同出来就是旧鼓楼大街,钟楼湾对面的胡同就是大黑虎胡同,再顺着大黑虎胡同往里走,就到小黑虎胡同,我就到家了。而今,那里已经面目全非了,妈妈前几天回去了,找了半天也没找到胡同的入口。鼓楼医院仍然在那里,小时候生病总要先到那里去看,好象回大杂院去看看那些小伙伴、老街坊,不知道他们还在不在了。原来鼓楼和钟楼的中间是自由市场,还有小吃一条街,不知道那里的包子铺还开不开了,好想回到童年,回到过去。</DIV>
<P>亲切、质朴、感人至深。
<P>童年的记忆是永生难忘的,在它的召唤下我们的青年开始觉醒了。在我们的一生中真正难以磨灭的东西毕竟不多,因其稀少就尤显珍贵了。</P> 可惜啊,现在已经没有过去的味道了。 <P>哎...................</P> 这么好的帖子怎么能沉呢 <p>我就住在这条大街的最北端,西绦胡同,有时间的时候就走过整条街,到鼓楼边的小铺来碗卤煮,吃碗炒肝</p><p>现在鼓楼、钟楼中间是一片大空场,小吃街没有了,都让三轮还有大巴占了</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Tilto</i>在2006-10-10 22:29:13的发言:</b><br/><p>我就住在这条大街的最北端,西绦胡同,有时间的时候就走过整条街,到鼓楼边的小铺来碗卤煮,吃碗炒肝</p><p>现在鼓楼、钟楼中间是一片大空场,小吃街没有了,都让三轮还有大巴占了</p></div><p>是啊非常讨厌。</p> 我家就住钟楼湾对面的大黑虎胡同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houjie0316</i>在2006-12-15 23:25:02的发言:</b><br/>我家就住钟楼湾对面的大黑虎胡同</div><p></p>哎呀!真近呀!
60年旧鼓楼记忆
<p>老北京看老北京发的帖子真是亲切啊.我也是在鼓楼东大街成长起的老北京了,祖辈上没有发现有外地亲戚算是正统北京了.居住胡同大经厂甲24号,小时伙伴游玩情景,就象昨天的事经常游荡在梦里,同伴中还有名人后代,段棋瑞,同龄格的孙子,</p><p>都是我要好的伙伴.这些看来平常的事就沉积着北京的深厚文化历史.学校二中心小学,宝超胡同上幼儿园,长去地方安定门城楼后海及每天周围各胡同转来转去,在记忆中59年夏,某天夜雷电劈坏鼓楼东北角后来传说鼓楼顶内有蛇,胡同孩子都跑去看热闹.北罗鼓巷南口马路东北角曾经有个苇箔厂也是着了一场大火.老人都会记得,其实北京有很多传说都是来自这些历史小事,他包含很多北京情节.</p><p> 我特别喜欢我们的四合院东西南北四户邻居,那就象是亲戚一样,晚饭都在每家房前院中摆上个小桌,大人.小孩都边聊边吃.南墙边丁香树散发清香,院里栽了很多漂亮花,不时还有小蜜蜂飞来飞去.我还要说北京胡同是和大槐树分不开,很粗的树杆张了不少一根丝吊着的小肉虫我们叫他吊死鬼,夏天午睡悸鸟在树上不停叫,及胡同内间断吆喝声,那叫声似乎延续几百年了.其实那才是我心中北京.</p>[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19 0:17:24编辑过]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Tilto</i>在2006-12-16 23:04:53的发言:</b><br/><p></p>哎呀!真近呀!</div><p>其实是小黑虎胡同13号,一破庙,现在已经不成样子了,好怀念住在胡同的日子 </p><p>不复存在了。</p><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6-12/2006121910161648543.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 我在那里住了11年,虽然还是孩子,但这段记忆永远在我心里。 <p>再穿钟楼弯胡同出来就是旧鼓楼大街,钟楼湾对面的胡同就是大黑虎胡同,</p><p></p><p></p><p>看来颂农胡同也已经给拆了........</p><p></p> <p>嘿嘿</p><p>好象看见我现在工作的地方了</p> 我原来住前马厂一进口的楼里,鼓楼一带唯一的一个红砖楼! 我从小学四年级起就住在这里,前面有人提到的盛宣怀住宅的对面。那时的 旧鼓楼大街,路面比现在窄,而且不是笔直的。路灯都是普通的白炽灯,亮度很差,昏黄的。最让我难忘的就是每到冬天,路边的住户生煤炉,烟囱直接从窗户射出户外,烟油滴到路面,天气寒冷,久而久之,在人行道上会滴成一个黄色的“冰窝头”,常常摔倒行人。现在,天气变暖了,住户不烧“烟煤”了,这种东西也不见了。还有,这街上的副食店,在哪里买东西,用一种黄色、粗糙的包装纸,包好之后,售货员顺手从头顶拽下纸绳,很麻利的把东西就包好了。那时,这条街上跑的8路汽车,是捷克产的“伊卡鲁斯”牌,跑起来“啪啪啪”声音很脆。那时没有转向灯,司机需要转弯时,就用手去扳一个箭头,半截红半截绿,晚上还能亮。哎,可回忆的太多了。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老鸵鸟</i>在2007-6-12 14:56:52的发言:</b><br/>我从小学四年级起就住在这里,前面有人提到的盛宣怀住宅的对面。那时的 旧鼓楼大街,路面比现在窄,而且不是笔直的。路灯都是普通的白炽灯,亮度很差,昏黄的。最让我难忘的就是每到冬天,路边的住户生煤炉,烟囱直接从窗户射出户外,烟油滴到路面,天气寒冷,久而久之,在人行道上会滴成一个黄色的“冰窝头”,常常摔倒行人。现在,天气变暖了,住户不烧“烟煤”了,这种东西也不见了。还有,这街上的副食店,在哪里买东西,用一种黄色、粗糙的包装纸,包好之后,售货员顺手从头顶拽下纸绳,很麻利的把东西就包好了。那时,这条街上跑的8路汽车,是捷克产的“伊卡鲁斯”牌,跑起来“啪啪啪”声音很脆。那时没有转向灯,司机需要转弯时,就用手去扳一个箭头,半截红半截绿,晚上还能亮。哎,可回忆的太多了。</div><p>真的啊,您也住这边啊</p><p>我小学5年级的时候才搬走的</p><p>我爸爸就是东城副食公司的,他的副食店就在南锣鼓巷北口,叫43店,馄钝侯旁边的药店那过去是32店,都是我爸爸他们单位的,旧鼓楼大街上还有一粮店呢,老和妈妈拿着粮票去换米和面.我爸爸就会那么包,快着呢,现在他们的副食店也只剩下赵府街的那家还保留着原来的味道,营业执照还挂的是1956年的呢.</p> <p>油油:我可是四十多年的老住户啦。再给你讲个故事。我们小时,放暑假,每天要步行到什刹海游泳池游泳。游完回家时,一般都从鼓楼这边走。那时,鼓楼和钟楼之间,有很多房子。我记得,有一处房子是做“豆面酥糖”的,你想想,几个游了几个小时的泳,饿得眼睛发蓝的小子,隔着窗看着满台子的豆面酥糖,虽然摸不到,但是那味道可是不折不扣地闻到了,哎呀,这种感觉,恐怕不能仅仅算诱惑了,简直就是酷刑!</p><p>还有,那时在鼓楼后面,大概就是现在售票处的位置,原来是一家卖火烧的小店,那店的西墙,竟然是一口大古钟。好像那钟现在在大钟寺,成展品了。那店的火烧,六分钱,收二两粮票。椒盐的。</p><p>我要到赵府街去看看那张执照。</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12 15:29:48编辑过]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老鸵鸟</i>在2007-6-12 15:27:19的发言:</b><br/><p>油油:我可是四十多年的老住户啦。再给你讲个故事。我们小时,放暑假,每天要步行到什刹海游泳池游泳。游完回家时,一般都从鼓楼这边走。那时,鼓楼和钟楼之间,有很多房子。我记得,有一处房子是做“豆面酥糖”的,你想想,几个游了几个小时的泳,饿得眼睛发蓝的小子,隔着窗看着满台子的豆面酥糖,虽然摸不到,但是那味道可是不折不扣地闻到了,哎呀,这种感觉,恐怕不能仅仅算诱惑了,简直就是酷刑!</p><p>还有,那时在鼓楼后面,大概就是现在售票处的位置,原来是一家卖火烧的小店,那店的西墙,竟然是一口大古钟。好像那钟现在在大钟寺,成展品了。那店的火烧,六分钱,收二两粮票。椒盐的。</p><p>我要到赵府街去看看那张执照。</p><br/></div><p>真怀念啊,虽然没您经历的多,可那些记忆也永远摸不掉啊.</p><p>赵府街那个副食店里的宣传画还是70-80年代的呢,还有那样的长把的勺子打香油的,好多都是老样子,应该去瞧瞧.</p> 我小时候虽然常在中央党校的姥姥家住,但也经常会回到安德路地兴居自己家住。虽然离鼓楼还有点距离,但是那也是每次回家的必经之地啊。直到现在我还觉得我的家就在钟楼后面。可惜,91年修中轴路,我家正好在路正中间的位置。唉。每当走上中轴路护城河边那一段,就像又回到了自己家一样。还记得当年冬天在护城河冰上滑冰车夏天下河趟水放纸船的样子。还有老爸经常自豪的对我说:咱家就在中轴线上,跟皇上一样呢! 哈哈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北京文化人儿</i>在2007-6-12 17:28:56的发言:</b><br/>我小时候虽然常在中央党校的姥姥家住,但也经常会回到安德路地兴居自己家住。虽然离鼓楼还有点距离,但是那也是每次回家的必经之地啊。直到现在我还觉得我的家就在钟楼后面。可惜,91年修中轴路,我家正好在路正中间的位置。唉。每当走上中轴路护城河边那一段,就像又回到了自己家一样。还记得当年冬天在护城河冰上滑冰车夏天下河趟水放纸船的样子。还有老爸经常自豪的对我说:咱家就在中轴线上,跟皇上一样呢! 哈哈</div><p>我是92年从旧鼓楼大街搬走的</p><p>原来地安门商场晚上有好多摆地摊的,和父母遛弯的时候,老在那不肯走.每天放学都是走回家,穿梭于那些胡同之间,真的是胡同小串子.原来鼓楼和钟楼之间有自由市场,老去那买洋画,咳,又开始回忆了</p> 我还记得安德路那还有个街心公园,小时候里面还有半截在地下的石碑、石羊,现在不知道还有没有了。应该再去考证考证。以前后门桥那还有个炒肝店,香啊!就在现在真武庙的位置 <p>我最爱 后海这一片····</p><p>好贴 不能沉</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北京文化人儿</i>在2007-6-12 18:54:08的发言:</b><br/>我还记得安德路那还有个街心公园,小时候里面还有半截在地下的石碑、石羊,现在不知道还有没有了。应该再去考证考证。以前后门桥那还有个炒肝店,香啊!就在现在真武庙的位置</div><p>文化人儿:那家店叫合义斋。这店可是一家老店,除了炒肝,还有一种肉馅的芝麻烧饼。最绝的是这家的“炸灌肠”是用猪肠衣灌以各种材料(我只记得有肉蔻)制成,用肠油炸出来,另有一种味道,这是其他地方没有的。这店的“九转肥肠”也很有名,其他“糟溜三白”“糟溜鱼片”也是看家菜。据一些老人讲,民初时,这一带是遗老遗少们出没之处。桥南有一处文物店,以前也是专收大内、王府物品的地方,与各府的关系很好。那些遗老遗少,常常来此,典当出售一些东西,然后就在合义斋吃东西,因此,合义斋的东西,一定要经得住行家的挑剔,自然要高人一筹。</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老鸵鸟</i>在2007-6-13 15:50:11的发言:</b><br/><p>文化人儿:那家店叫合义斋。这店可是一家老店,除了炒肝,还有一种肉馅的芝麻烧饼。最绝的是这家的“炸灌肠”是用猪肠衣灌以各种材料(我只记得有肉蔻)制成,用肠油炸出来,另有一种味道,这是其他地方没有的。这店的“九转肥肠”也很有名,其他“糟溜三白”“糟溜鱼片”也是看家菜。据一些老人讲,民初时,这一带是遗老遗少们出没之处。桥南有一处文物店,以前也是专收大内、王府物品的地方,与各府的关系很好。那些遗老遗少,常常来此,典当出售一些东西,然后就在合义斋吃东西,因此,合义斋的东西,一定要经得住行家的挑剔,自然要高人一筹。</p></div><p>长知识了!以前不知道有这么多好菜,只记住了小小的炒肝~~不过那炒肝的味道和真材实料我还真没有在别的店见到过。现在的炒肝又贵又咸里面又都是淀粉,别的恨不得什么都没有了。不知道现在这家店还有没有??</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北京文化人儿</i>在2007-6-13 22:08:35的发言:</b><br/><p>长知识了!以前不知道有这么多好菜,只记住了小小的炒肝~~不过那炒肝的味道和真材实料我还真没有在别的店见到过。现在的炒肝又贵又咸里面又都是淀粉,别的恨不得什么都没有了。不知道现在这家店还有没有??</p></div><p>无影无踪了。</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