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刘001 发表于 2019-12-4 08:42:01

食在年少(六十七)

接触到巧克力大概与吃到“大大泡泡糖”差不多是在同一个时间点上。
大约是在一九六五年以前的若干年,那时候大院里的79副食商店的糖果糕点柜台就已经有巧克力卖了。当年商店里售卖的巧克力是由北京义利食品厂生产的,形状是长方型,薄薄的一片,用锡箔纸加印刷精美的包装纸包裹着,它们的规格有大有小,价格也不一致,那个头最小的包装,价格也最便宜,大概需要人民币2至3毛钱的样子,而那个最大号包装的巧克力零售价格恐怕要超过1元钱了,这在当年,二、三毛钱对于一个一、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已经不是一个小数字,更别说那1元钱的大票了。
那时候,爸爸、妈妈两个人的月工资加起来不过二百来元,要养活全家五口人,爸爸还要定时,不定时的往老家寄一些,补贴在家拉板车或做点小生意的二伯一家人的生活。因此,在我们的兜里,经常处于兜比脸都干净的尴尬境地。即便是兜里有点零花钱,但超过1毛钱的时候也不是很多。
因此,虽然我天天都能路过那糖果柜台,眼睁睁的看着那由北京义利食品厂生产,包装精美的巧克力就摆放在玻璃柜台中的那个最显眼的位置,但就是没有能力去品尝它的滋味,也不知道那高级巧克力到底是个什么滋味。
那场景,至今都还历历在目。
也许是北京义利食品厂察觉到由于北京一般市民购买能力有限,没有剩余的闲钱购买巧克力吃的缘故吧,反正,为扩大销路,增加企业的效益,在文革开始之前不久,义利食品厂生产出一种小包装的“运动”牌巧克力投放市场。
那巧克力的原料配方肯定是经过简化的,味道没有价钱比较高的巧克力的味道好,个头也比那包装精美的巧克力要小很多,硬度也比前者高,但它唯一的可取之处,就是价格便宜。
一块“运动”牌巧克力的零售价格大约6分钱或4分钱一块,这个价格基本上涵括了我们的消费能力。于是,每当兜里有闲钱的时候,便会跑到79店去买上一块品尝,也正是通过品尝那“运动”巧克力,我才第一次知道了巧克力是个什么滋味。
记得有时兜里的钱不够时,还两、三个人凑钱合买一块,然后分而食之。这在当年,对于我们那一代人来说,也可能属于“高档”消费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食在年少(六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