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在年少(六十四)
除了黄油球,除了小儿酥等少数几种糖,因为味道好,当年的口碑不错(估计一直都不错),现在的市场上或超市里还有销售之外,其余那时我们曾经吃过的糖(比如低级的杂拌糖、裸妆的橘瓣糖、粽子糖等),恐怕由于它们的档次太低,口感和味道以及包装、装潢设计上的一些致命的缺陷等众多的原因,早已经在市场上难寻踪影了。后来市场上又出现过大白兔奶糖、太妃糖、花生牛扎糖等口味比较好吃的糖果,那已经是七十年代以后的事情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那个花生牛扎糖和大白兔奶糖。
当那花生牛扎糖刚一上市的时候,因为那方块形状的糖果中包含有为数不少的花生米,而那花生米与软糖结合后所产生的那股香甜的味道,非常的诱人。经不住诱惑的我们一旦身边有了触手可及的花生牛扎糖之外,便可以一块接着一块的大口咀嚼着吃,非连续吃上好几块才可以住嘴,尽管我们那时候已经知道了糖吃多了对自己的牙齿与身体都无益处的道理。
而那大白兔奶糖也是当年的稀罕之物。
因为它产于上海,北京没有售卖之处。因此,刚开始吃它的时候,只有等宝宝出差去上海偶然带一点回来给我们品尝。
记得那时人民日报还为那大白兔软糖配发了一篇通讯。那通讯称:这大白兔奶糖是上海的科研人员精心配制的,它的原料就是牛奶。那牛奶经过加工以后便制成了奶糖,你尽可以含着吃,也可以咀嚼着吃,甚至还可以拿上五、六块奶糖放在热水中冲泡,只需一会儿的时间,它又可以还原成一杯甜牛奶。
开始的时候,因为受到地域的因素的影响,虽然我们品尝过那大白兔奶糖的芳香,也看过或者听到过收音机中有关介绍大白兔奶糖的报道,但就是吃到它的机会不多。文革之后,在商业上初步的开始打破地域生产只在地域之内供应的界限,北京与上海之间的商品贸易也变得活跃起来。特别是北京京沪食品店的设立更是方便了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京城百姓能够有机会品尝到那南国食品的芳香。出于嘴馋,也出于爱楱而闹的缘故,当那京沪食品店在我们大院旁建立起来之后,我也跑去排长队,购买了一些诸如大白兔奶糖、上海梅林罐头及上海南味糕点之类的食品,一次性的过足了嘴瘾。
自从京沪食品店设立以后,因为我们家门前多了一家专营上海食品的窗口,所以,我也再不用为吃到大白兔奶糖之类的琐碎小事而犯愁了。
再后来,由于京城的各家尚品商店里都有上海生产的南味食品销售,于是,那京沪食品店瞬时间便失去了专营上海食品的特权,因此,它的生意也变得逐渐的萧条起来,直至上世纪的九十年代的某年某月某日关张了事。
常吃黄油球和大白兔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