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路 发表于 2019-10-1 02:05:22

漫水桥

本帖最后由 安德路 于 2019-10-1 02:57 编辑

    漫水桥,横跨永定河,连通东西岸,经年累月,负载人车畜往返。可自打河水断流,生机抑塞,桥亦没了踪迹。如今,地名尚在,成了北京回民公墓的地标。漫水桥,让人想到后世的“遂拉提”(桥)*①。当初谁解生如寄,到此方知死是归 *② 。                                                      ——题记


1
      北京,改叫北平,是一九二八年六月二十八号。樊恩城清楚地记得,那年入秋,“恩成木厂”顺风顺水,太太还给他生了个大胖小子。天高秋好,不免忧虑在心,太太生育不存,头生就没能保住。这回无论如何,要立住这个儿子。一邻居老人献计说,请个奶妈,换换奶水,保不齐就行。
    旧时,京城有老妈子店,专事中介。老妈子多是京东三河县妇女。潮白河十年九涝,水一泛滥,生活无着,只能放下哺乳期的孩子,进京当奶妈。据载,自明代起就有传统。那年月,找个奶妈不是很难。樊恩城出去没多久,就领人回来了。门一开,床上坐月子的太太愣住了。奶妈看上去岁数不大,面黄肌瘦的,怀里还抱着个孩子。
    樊爷忙上前解释,奶妈姓张,人挺合适,就是有个难处,自个儿的孩子没处安置,得带着。行不行?你定。太太见奶妈低眉顺眼,一脸凄惶,便心生恻隐,当即说,人没毛病,奶够吃就行。张妈嗫嚅,我奶水足,能……吃饱,就行。太太首肯,那就好,樊家在教,进了这个门,随习惯吃喝。        崇文门外沙土山一处大院落,街门宽敞,可容车马进出。进院,一分为二。北侧,正房三间带耳房,为樊家住宅;南院儿一溜五间是厂区,附带放置木料,临街门脸儿一块“恩成木厂”牌匾,是幌子。
    沙土山这条街东西走向,有不少大杂院,是穷人聚集区。西口出去是磁器口大街。民国时期,此地是硝盐场,沙子熬硝,用过的沙土,日积月累的就堆成了一座小山,三米多高,两百来米长。“沙土山”慢慢地叫开了,山字带儿音。这地方现在还有,地名没变,只是后缀了街巷。
      “恩成木厂”属木料行,经营木材收购、加工,分类售卖。京城内外,远郊近郊,买来原木,制成梁、檩、檐、板等,亦收拆房的旧料。到现场论质估价,运回归置翻新,老物再用。看行情,雇长短工,主要是开料木匠,也叫大锯匠,河北衡水、沧州人居多,和樊爷拜把兄弟的大老王就是沧州人。木匠自带大锯绳索受雇生料木厂、桅厂。桅厂是作棺木的棺材铺。
    早年,木匠以手锯加工木材,需娴熟技术。按东家要求的板材尺码,破皮,曲尺划线定位,铅垂墨线打上记号,斜置固定后,一个人足蹬高位,一个人或立或坐于下。“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如儿歌所唱,一人拉,一人扯,用力均匀,配合默契,上下呼应,收放自如。

    秋日春阳,微风摇影,匠人两臂伸展,前推后拽,手舞足蹈,以锯为弓,“唰唰~”,在粗木上演奏一曲古老的原音。细碎的锯末伴着节奏流淌,空气里弥漫着木质的香,红白松榆杉、椴柞曲柳橡,好的大锯匠闭着眼睛就能从手感和气味中辨别出木头的种类优劣。
    拉大锯好看,引孩子们围观。大老王看见,会摆着大手驱赶:“去,找背静地儿玩去,别吊猴(不听话)。”沧州味儿很浓。
    自足的生活,如护城河水般平缓流淌,或疾或缓,却从不干涸。“恩成木厂”,工于匠心,交易不断,多有盈余。樊爷宅心仁厚,与雇工雨露均沾,工钱外常发“酒钱”犒赏。世间关系,无分贵贱,以诚相待,自有人心。处得久了,意气相投,东家伙计莫逆之交,有的成了父一辈、子一辈的朋友。
    被樊太太唤作“大姑娘”的张妈,没多少日子,脸红润起来,人亦活泛多了,感叹在樊家才是人过的日子。交换喂养,东家儿子伯元,自己女儿小秀儿都很健康,“气儿吹得似的”眼瞅着长。
    谁料好景儿不长,一天,张妈慌张地从街上回来,哭着说,不好了!娘家哥哥来了,就在门口儿,把她又许配人了。哥哥收了人家10块大洋。樊太太愕然,别急,把钱还给人家不就结了,先从我这儿拿。不行,不光是钱,不能反悔。说不回去,捆上也得带回去。驴车都赶来了。求太太,小秀先放您这儿,安顿了,就接她走。
    张妈走了,再无音讯,进门到离去不到二年。樊太太觉得她像个“送子娘娘”,“送”给樊家一个女孩儿,也送来了子嗣的兴旺。不久,樊太太怀着的孩子顺利出生,女儿玉珍降生后不孤单,上面有一哥一姐,都大她三岁。五年后,又有了弟弟伯华。没再雇奶妈,孩子个个皮实,长得和水葱儿似的。
    多年后,玉珍成了我岳母。百年来真实的故事,茶余饭后,在她断断续续口述中,逐渐清晰起来,如无意间打开的一副浸淫久远岁月的画轴,除了风雨侵蚀的斑驳,年代的褶皱,没有虚构,沒有杜撰。为便于阅览,我怀着敬畏之心,搜寻与之匹配的文字,修复残脱,装裱还原。在人称及情境对话中浅尝辄止地用了白描勾勒。

2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芦沟桥的枪炮声,打破了京城四平八稳的生活。上至官宦之家,下及黎民百姓,整日里提心吊胆的,生怕二十九军扛不住,战火烧到自家门口。樊太太对那些日子刻骨铭心,特别是夜里,传来的枪炮声把黑暗震成细碎的惊恐,穿透薄薄的窗户纸,如雾气漫过心头。怕啊,真怕!打过来,老老小小的,可怎么好啊?她时常惊醒,起身朝西跪着求主,求主襄助北平平安,孩子大人平安。
    一向是“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的皇城根儿良民,惊恐地看着天空掠过的日本飞机,好嘛,一来就是五架。张着的嘴半天合不上,仨一群儿,俩一伙儿地嘀咕,会不会再飞回来,往头顶上扔炸弹。时局艰难啊!街上传说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还有个师长叫赵登禹都战死在了沙场。仗打了三个来月,没能挡住日本人进攻。到了十月二十号,北平沦陷。
    城门谁把守着,日子也得过下去不是。天子脚下的苍生,见惯了城头变换的王旗,关心时局远没有关心杂合面多少钱一斤来的实际。吃饱了不饿,得想法子奔“嚼谷”(饭食),活下去才是真的。店铺摊位恢复了往日的热闹,贩夫走卒又开始穿梭于崇文门的大街小巷。拉洋车的照例喊着:“借光喽,东去~”,余音未落,人车已是背影……
      “恩成木厂”开门,接着买进卖出,迎来送往。某个夏日,门外嘈杂,伴有哭声。樊爷正在午休,太太赶忙让伙计小力巴出门查看。
    樊爷还是被吵醒了。“谁没了?谁?拉洋车的杨四儿。怎么回事?”       “听说拉了一个喝多了的日本兵,不给钱,还扇了他俩嘴巴。回家,生闷气,倒地上就死了。”    樊爷起身,披衣穿鞋,对太太说:“你过去看看,带上俩钱儿,告诉他家里的别上火,我找点板子,好歹让大老王给钉副棺材。”      “仨孩子,还不到五十岁,扔下孤儿寡母,作孽呦!”樊太太走出屋,声音里满是伤感。
    出殡那天,左近不少街坊出来送,还来了几个拉洋车的。一众人里有樊爷的身影。大伙儿一起抬着大老王做的那副棺材,沉默地走在街上,一支唢呐头前开路,如泣如诉的声音引来不少围观者。南面一个大杂院儿门口,士清(关学曾)刚一露头,就被他妈给拽了回去。他刚十来岁,人长得很精神。打小就懂得帮家里,卖“冰核儿”、卖“山里红串”,做点小买卖,那会儿,他做梦也不会想到“北京琴书”能和他一起成名。
    白茬儿棺木抢眼,街上气氛压抑,众人簇拥尾随,走到西口,棺木才放到一直跟行的驴车上。杨四儿的媳妇哭得快没气儿了,被人搀着,小脸惨白,像磁器口“三益德”高丽纸裱糊的纸人儿。身后,缀着挨肩儿仨小不点儿,破衣拉撒,头上都系上根儿白布条儿……
    那天晚上,樊爷踱步到南院儿打起了通臂拳。大老王悄悄出屋,在旁边拉开架势,展臂曲腿,陪着练了起来。仲夏夜深,风轻人静,二人大劈大挂,冷弹柔进,身形敏捷,如影相随……    练家子一趟拳,胜过了语千言。

3
    少不更事的小秀,阴差阳错,成了樊家的玉秀。亲妈无情,必有无奈,可亲妈在沙土山儿的日日夜夜没白过,樊家人宽仁惠爱,屈己待人,她心知肚明。
      “疼别人的,积个人的”,说着受听,真正做到谈何容易?四个孩子,唯独偏疼这个“长女”。樊爷一家之主,平日里,饭食精细,太太总给做些差样的。逢年过节,买几只大对虾、三五条黄花鱼,精心制作,抑或爆盘羊肉、炒个木樨肉,再不济也摊个黄菜(鸡蛋)。几个孩子不明白,玉秀为什么能跟着享用,还成了惯例。妈却带着他们吃大锅饭,和伙计们一样。没人解释。
    当年樊家也算殷实,可外人不知,生活节俭得很。玉珍记得,常吃蒸窝窝头,买来原粮自己加工。很小就和母亲一道去推磨,碾磨是个苦营生,成袋的玉米,磨成面,全凭人力。要不停地绕着磨盘转圈,一上磨道,小胳膊小腿就开始发力,小心儿悄悄盘算,脚下的路,何时是头儿?推着、推着,就觉得头晕眼花,恍若梦游。玉秀推过,工夫不大,就烦了,说费劲,没意思。玉珍也烦,可一见妈妈脸上冒汗,伏身前倾,吃力地推着磨杆,哪儿还敢偷懒儿。街上一有小贩吆喝,玉秀就没影儿了。玉珍想不明白,能去念书的不乐意去,自己想念,却不允许,要没完没了地干活计。稍有不平,樊爷会说,谁也甭不知足,街上不少捡破烂儿的小孩,见天连杂和面都吃不上。
    玉秀一直有优势,妹妹身上是她穿剩的衣服,不如她有零花钱。身上没钱,想吃什么,那些摊主、杂货铺亦乐意赊给她。玉秀知道许多事情,比如打小锣是“吹糖人的”来了,“猴拉稀”拿着玩儿行,别吃。妈说,“吹糖人的”上完茅厕不洗手;买“豌豆糕”,要先抽小贩手里的钉子,给钱抽赢了能得两块;秃老何的扒糕好吃,凉粉太糟;买桑椹得洗,要不吃完肚子疼。大樱桃好吃,可一个“大子儿”(铜钱)给不了几个。轮到她刷碗干家务,悄悄地塞玉珍一“大枚”(小铜钱),齐了。
    玉珍在做家务上用心。她知道给做活儿的叔叔大爷送绿豆汤,先端去盆水,用过的碗泡上,好刷;不论干什么都要轻手轻脚,不能“叮当五四”弄出很大动静;扫地要压住笤帚,不能往起撩尘土,茶壶嘴儿不能冲着人……大老王常夸玉珍懂事、勤快,干活儿有心路。
    境遇不同,风景不同。每个人生活的半径,就是他(她)的世界。
    伯元玉秀同岁,性格迥异,伯元性野,逮着机会就跑出去,时常不着家。及长到十六岁,说要到外面去闯荡。樊爷问,准备奔哪儿?回答天津卫劝业场。看着儿子执拗的样子,樊爷寻思,“小子不吃十年闲饭”,去摔打摔打也好。对太太说,手头上有钱,给他拿上点,不行就赶紧回来。伯元揣着几块大洋,上路了。一猛子下去,俩月,没一点音信。樊太太不放心了,要去天津卫找人。樊爷脱不开身,出主意说,让士英陪你去吧。士英是樊太太远房侄子,后来成了玉珍的丈夫,我的岳父。
    娘儿俩出火车站,雇了个洋车,四处打听。末了,在劝业场八大天的“天华景戏院”找到了伯元。他正缩在一处角落听相声,衣冠不整,灰头土脸的。一回头,见到家人,一脸寡淡的浅笑。
    归来,即与樊爷商议,得给伯元成家,越快越好,有了媳妇就能拴住他了。结婚半年许,伯元又不见了。这次,走得更突然,招呼都没打。后来,听士英说,伯元借走了西服皮鞋,说去前门大栅栏谈笔生意。
    一个月后,有人陆续登门索账,各自陈情,说伯元曾借过大洋若干,急用,月末即还,并附利息。知道樊家人诚信,可小本经营,玩儿不转了,上门要也是没办法。樊爷震惊,微蹙眉头,愣了一会儿,对太太说,凡债主登门报数,如数奉还。说完,戴上礼拜帽去花市礼拜去了。
    要账人透露,伯元说在家憋闷,去外面才觉得自由。要账刚打发完,儿媳上门,苦着脸念叨,最近吃东西老恶心,八成怀上了。
    樊太太愁肠百结,孙儿都快来了,儿子你跑哪儿去了?难道真是吃了外人的奶,人性变了!
    吃樊太太奶的玉秀很安分,心思只在家的左右,街上谁家娶媳妇了,谁家闺女出阁了,谁家生孩子了,一回到家里就和樊太太报信:“妈、妈,老马家二媳妇生了个小小子儿,老金家的四儿媳妇也生了个小小子儿。”    樊太太知道这个女儿大了,试探问道,你那么喜欢小小子儿。自己想不想要啊?玉秀笑着点头。太太说,要小小子得结婚,你看上谁没?答,看上了,我看白家的吉德就挺好,大高个儿,爱笑。    樊太太记下,和樊爷说了。樊爷说,“鸭子白”家。好!白家世代填鸭,供应北京烤鸭店铺,教门人家。找人提亲吧。该着的缘分,白家随即送来了“麦海勒”(聘礼),愿意做这门子亲。
    定好日子,樊家置办了有模有样的嫁妆,两家合议请花市清真寺丁伊玛目(教长)主持举行“尼卡哈”(婚姻)仪式,并写了“以扎布”(婚书)。   白帽盖头新人笑,花茶茉莉香,婚礼简约素雅。丁伊玛目朗声念了“法谛哈”后,新娘玉秀按樊太太教的低声说:“达旦”(愿意嫁)。新郎官白吉德马上回应:“盖毕里图”(愿意娶)。
    自主终身,皆大欢喜。看着打扮光鲜的小夫妻,樊太太暗自抹了一把眼泪。

4
    我岳母玉珍没那么幸运,十六岁嫁给了岳父士英,父母包办,亲上做亲,育有六个子女。长辈善意无可厚非,被安排的命运却差强人意。岳父人本分,可身体一直羸弱,尽管侍奉入微,寿止耳顺之年。    岳母陪岳父住院期间,见一个女病人洗澡吃力,出手相助,“不管,心不安啊。”岳父知道老伴儿的性情,尽管等得心焦,也不说什么了。
    岳父入土后,岳母独自去墓地游坟,遇到一“埋体”(遗体)。单位人送葬,寥寥无几,且不谙习俗。岳母即上前,指挥连带出力,搬砖,抬“拉赫”(墓穴)板,七十老妪,人皆惊叹。见老太太跟着跪经,有人好意,您老与他不相识,不必跪。岳母答:不是跪亡人,我在跪自己,求主襄助‘色俩目’(平安)。    岳母还在,年已八十八岁,只是中风后遗症,医院卧床四年有余,雇专人陪护照看。        插管子苟延生命的意义何在?无人探讨,触及问责,都在回避。生命被强求,在受煎熬,不分昼夜。这绝非她本人意愿。作为她的女婿,我懂她。毕竟,为照看我女儿,我们一起生活了十余年。依我之见,拔去管子,顺其自然,结束“刑期”……当然,说都犯忌,遑论资格。某些时候,医疗手段的干预,未必符合人性。
    世间许多事情说不清楚,善恶、因果、价值、意义……生命宝贵,应该珍惜,可生命形式呈多样性,花前月下、探奇访胜、锦衣玉食是,病榻轮椅、鼻饲尿管、病痛缠身亦是……特定境遇逼迫人觉悟。人性的、世俗的、哲学的、艺术的、罪恶的、救赎的,凡此种种,发人深省。某种场合,某个时段,抑或面临大限,心灵会被拷问。回答很难,难就难在人间事物,并非黑白分明,眨眼立判。可生命能眨几回眼?
      说到哲学,其实无所不在,与学识、学历无关。哲学并不深奥,呼吸间,灵动时,思索中,困惑里皆哲学。我岳母会写的字有限,扫盲班毕业,可不影响她成为智者。从不断重复平凡浅显的事物中,她能窥见本质,并以极朴素的民间语言总结概括。“活着,就是矛盾,就是解决矛盾”,虽然她不太懂何为“矛”,何为“盾”,可她明白,“过日子就是“按着葫芦,起来瓢”,“驴病去了,马病来”,“早晚‘漫水桥’聚齐儿,还能有什么想不开的?凡事要‘笼火掌雾’‘坦白对待’”说了几次,我才破译,是灵活掌握,坦然面对。
    曾经的一切,于日夜躺在床上,靠他人翻身打理,只能下意识地以手击胸,闭目瘪嘴蠕动,形容枯槁的一具肉身而言,何解?每每我只能默默求祈,求主速派取命的天仙来,接她去天堂,让她归真。    其子女前三人,已先她而去。六十刚出头,七十不等,丧子之痛,无意识领受,不失为好事。大爱之人,倘白发送黑发,三番五次,该是何等悲伤?
    年前,玉秀曾来医院探望妹妹。眼见躺在病床,上下插着管子,已成植物人的玉珍,老太太神情凝重,出门即对女儿交待,如我病这样,别救,像二姨这么受罪,太难过。    丁伊玛目曾说,玉秀有“乃随布”(福分)。果不虚言,玉秀婚后生活美满,先后生了七个孩子,有四个小小子儿。而今,老两口都健在,精神矍铄,均已超过九十岁。

5
    一九四九年九月三十日,北平改回北京。这之前,一月底,北平宣告和平解放,城门大开,双方握手言和,众生悬着的心才算放了下来。京城没炮火连天的伤及无辜,市井百姓感念守城的傅作义将军深明大义。
    没几年,新政府要在沙土山儿建玻璃研究所,樊家连木厂一同搬到往东五百米远的东唐街。这条街上马玉明也做木材生意。都是回民,生活中,生意上,两家互有来往。马玉明没人认识,他儿子马泰却妇孺皆知,评剧演员,红极一时。发迹前,与樊家次子伯华是发小,吃喝不分,见天腻在一起。成年后,一个工人,一个名角,再无交集。       东唐街房子的布局,与沙土山大同小异,中间铁板隔开,设小门出入,分成两院儿。    一个男童站在木垛上,仰着头,手拿一块彩色玻璃,举着,眯缝眼看天,云朵在蓝蓝的天上像羊群,还有只头羊领着。阳光让人晕眩,羊群被耀出七彩边缘,美得让人迷醉。男童痴痴地看着,点穴定住一样……
    若干年后,男童已成青年。某日,从长途车上向外张望,阳光刺眼,贺兰山上有一群羊正在吃草,白花花的影子,让他忽然忆起了站在木垛上,仰望京城天空的日子。瞬间,鼻子一酸,景物变模糊了。
    男童是伯元的儿子,叫瑞和。没见过自己的父亲。伯元是家里的传说,是个捕捉不到的影子。他最后的消息 —— 一九四八年,在济南城,被一个熟人碰见,国共双方在山东打得正激烈。说他站在一辆卡车上,招了一下手,穿着军服,白面圆眼,脸上依然是招牌一样的浅笑。车上不少人,听说都是被抓丁当兵的。
    年复一年,杳无音信,如石沉大海,生死未卜。媳妇断了念想,终于带着儿子向前走了。
    前不久我见到了瑞和,在医院,他去探望他的二姑。瑞和已七十有余,可身型不塌,利索的花白短发,很精神。他缄默地立在病床旁,镜片后的眼神波澜不惊,平静得像一泓湖水。这羽化超然的神情,我能读懂——饱经风雨,冰火历练后的那份淡定。
    一九六八年,瑞和从“北京机器制造学校”毕业。被分到西北轴承厂(宁夏),在贺兰山里建三线厂。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在人生地疏的新环境里开始了他的人生。宁夏虽然是回族自治区,但厂子由各地来支援三线的成员组成,回民极少。去食堂要步行十五分钟。食堂就是一个大棚子,没有桌椅,站着或蹲下吃,太烫,就以黄土地当饭桌。风起,土似胡椒粉往上撒……婚后,稍好些,有了自己的房子能开伙,可吃菜要开荒种。不大的商店,只供应极少的生活用品,买牛羊肉要坐长途车去银川。   “吃过的苦都淡忘了,只是身体不那么好,透支了。”瑞和声音很轻。 他退休后落叶归根,回北京重新购房安家。
    那天,他爱人也来了,个子不高,像个小学老师,温婉沉静。二人是回汉结合,患难夫妻。    医院辞别,瑞和拿出一千块钱,我们婉拒。他塞到病床被子下面,轻声说了句,“二姑没少疼我。”
    九十年代初,海峡两岸可以通邮。伯元会不会去了台湾?家人抱有一线希望,写信打探下落,期盼多日,无果。

6
    一九五六年“公私合营”,樊家的资产包括十几间房子都归公。樊爷得到了一个工作名额,被分配到水泥厂。那年,樊爷五十五岁。
      “北京南大荒水泥厂”,五十年代新建,地处西郊永定河边,属首钢附属,以炼钢废矿渣为原料,生产水泥。几年后更名,北京燕山水泥厂。
    距家50里的路程,土路居多。那年月没有班车,只能住职工宿舍,一周回家一次。好在年轻时习武体健,有辆英国造“手牌”,俗称“凤头”的自行车,加快轴,摩电灯,骑起来轻快,颇称意。车虽好,也得骑一个时辰。周六归,周一起大早走。自嘲是“土行孙”,进门第一件事就是洗脸,往返如是。
    上班的地方很旷,荒草乱石。西去有一段干枯的河套,坑洼不平,是毙人的法场。入秋,金风乍起,枯叶齐舞,厂门石子土路,常有行刑卡车驶过。五花大绑的人被当兵的押着,胸前挂着牌子,名字上斜划着红叉。车轮碾过,尘土追随,俄顷,荒郊野地会传来“啪啪”的枪响,单调、突兀的余音似乎被空气涩滞……
    晚年的樊爷感悟,人这辈子,除了回家,都是在路上。回家是生活,路上是谋生。有家,人就有奔头儿,苦累都不在话下了。
      “眨眼的‘顿亚’(尘世),永久的后世”,十个字道尽了人的生死,准确地说是信众的生死。“顿亚”,指今生,后世为归宿。这句箴言,初闻无心,会意有年。顿亚未几,已皓首苍颜。何谓拥有、何谓失去?这把年龄都已弄懂,过往的日子,有些事只能去意会,不变的惟有照常升起的太阳和根植于心的慈悯与自尊。


后记
    人常说,“水大漫不过桥”,泛指人情世故。现实里,水大是可以漫过桥的,漫水桥就是实例。不设桥栏,荆条筐装卵石为墩,上铺木板,水位上涨,任其漫过,水位退去,修整桥面,功能依旧。
    五十年过去了,北京变化翻天覆地。西郊南大荒亦四通八达,五条线路公共汽车途经于此,327路、394路等。路边站牌的站名,看似平常,其实都有故事,河堤、燕山水泥厂、漫水桥……    燕山水泥厂早已倒闭,20层高的商品楼林立,变成了居民小区。    漫水桥一站,周边清冷,上下车的人几乎都是往返回民公墓。        墓园静谧肃穆,路边两侧林间,黑白大理石墓碑排列,墓穴形制攀比浮华。人间罕见“厚养”,墓地少有“薄葬”,让人慨叹。
    北坡沿小径上去,在众多墓碑中辨认,找到了。黑碑金字,“经字杜瓦”(经文)下面:“樊恩城生于一九零一年×月×日 卒于一九七五年×月×日”(七十四岁)。东侧不远处,一相似墓碑:“沙淑玲 生于一八九九年 卒于一九八三年×月×日”原来樊太太年长两岁,寿长十年。
      墓园,不时有骑电动摩托车头戴白帽的人出没,是阿訇,在墓区提供服务。






   






注解:*①遂拉提,阿语音译,意为“桥”。如,干歹的人后世里过不去遂拉提。           *②这幅对联据说出自民国时期北京牛街东寺的阿訇安镜泉,牛街东寺早已不在,原址现在是殡葬管理处。

安德路 发表于 2019-10-1 02:48:57

RE: 漫水桥

本帖最后由 安德路 于 2020-12-19 20:20 编辑

       此文获第十届新月文学奖入围作品。投稿千篇,入围16篇。(因本人第八届已获过奖。不二再获殊荣。)谢谢朋友们赏读!

老片 发表于 2019-10-1 08:49:26

{:5_157:}

了然客 发表于 2019-10-1 09:08:59

有滋有味,人情世故,悲欢离合。{:5_157:}安先生吉祥{:5_161:}

孤独五斗虫 发表于 2019-10-1 14:29:15

{:5_249:}

董瑞征 发表于 2019-10-2 00:12:29

悠悠旧事,读来亲切,一篇语不惊人的散文仿佛把我带回到儿时的北京。
恭贺先生的散文获得新月文学奖入围作品。

安德路 发表于 2019-10-10 21:56:17

RE: 漫水桥

董瑞征 发表于 2019-10-2 00:12
悠悠旧事,读来亲切,一篇语不惊人的散文仿佛把我带回到儿时的北京。
恭贺先生的散文获得新月文学奖入 ...

谢谢老董!{:5_253:}

安德路 发表于 2019-10-10 21:59:11

RE: 漫水桥

孤独五斗虫 发表于 2019-10-1 14:29


谢谢!

安德路 发表于 2019-10-10 22:03:52

RE: 漫水桥

了然客 发表于 2019-10-1 09:08
有滋有味,人情世故,悲欢离合。安先生吉祥

您吉祥!谢谢。{:5_253:}

安德路 发表于 2019-10-10 22:05:56

RE: 漫水桥

了然客 发表于 2019-10-1 09:08
有滋有味,人情世故,悲欢离合。安先生吉祥

您吉祥!谢谢。{:5_253:}

安德路 发表于 2019-10-10 22:33:52

RE: 漫水桥

老片 发表于 2019-10-1 08:49


{:5_251:}谢谢!

安德路 发表于 2019-10-13 18:18:11

台胞有几天没见了。所有的相遇都将化作虚空记忆!

安德路 发表于 2019-10-18 22:59:28

谢谢朋友们赏读{:5_253:}!

孤树斜阳 发表于 2019-11-20 00:06:11

刘哥,好文!{:5_157:}

安德路 发表于 2019-12-2 09:28:49

谢谢孤树斜阳兄弟!{:5_253:}问好。

安德路 发表于 2020-9-9 08:28:41

纪念九一八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漫水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