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在年少(三十八)
那时候虽然鸡蛋的价格并不是很贵,在市场上也不难买到,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也不可能每天都保证有一个或两个鸡蛋吃,家里家外的,平时吃鸡蛋的频率也不是很多。有那么一段时间,我姨妈常带我到一个名字叫“俱乐部”的地方去的某个医院或者医疗机构去注射治疗疾患,想在想想,那个地方应该在天桥商场的东南方向的某地,因此,我们一大早出门的时候,先要从月天北街乘坐15路公交汽车至终点站——天桥车站,然后再换乘7路公交车至俱乐部车站,路上大约就需要花费1个多小时的时间。治疗以后,从“俱乐部”返家时,中途还需要在天桥换乘汽车,往往回程走到天桥时差不多已临近中午时分。
当年的天桥一带,是城南一个商家和手艺人聚集之地,在临街马路的两侧,设有各色的小吃及耍手艺的小摊,非常的热闹。
每到这个时候,非常心痛我的姨妈便会从兜里掏出一点点零钱,在天桥街面上的小吃摊铺上,买上一枚煎荷包蛋给我吃。
记得,那个小吃铺没有房屋,整个买卖就设置在天桥街边上的一座用苇席搭的大棚子里,棚子里除了有各式北京的小吃之外,印象最深的就是支在棚子里正冒着热气的大油锅。
只见那大师傅就站在那口油锅的边上,与食客们吃饭所用的桌椅比邻,他整个煎制荷包蛋的过程就暴露在你的眼下。当一枚炸得两面焦黄的荷包蛋出锅后,那大师傅会在蛋上散上少许的精盐,吃起来奇香无比。
在我的记忆里,天桥街边上那片售卖小吃的席棚很多,规模也挺大,应该不比后来的东华门小吃一条街的规模小。但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被政府给取消了,因为,文革期间,全家人一起到天坛公园游玩时,已经看不到它的踪影了。
妈妈在家里,偶尔也煎荷包蛋给我吃。不过,在家里做荷包蛋的时候,不可能像在大棚里那样炸制,而是在锅底下淋上少许的植物油,或者干脆就用猪油,将那鸡蛋在锅里两面翻煎,煎熟以后,在出锅之前,往锅里放入酱油和少许的糖配置的汤汁,那味道也很好吃。
更简单的吃法就是煮水蛋,味道也不错。当然儿时我最爱吃的还是蒸鸡蛋羹。那鸡蛋羹我是从来就没有吃够过,困难时期,鸡蛋不容易买到,因此,家里不常吃。后来经济恢复了,一次爸爸用一个小搪瓷盆给我蒸了整整一盆的鸡蛋羹,虽然最后有剩,并没有一次都吃进肚里,但我依然没改口,还称自己没有吃够。
俱乐部、天桥…曾经熟悉的地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