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刘001 发表于 2019-5-20 09:50:07

食在年少(三十七)

当年,我所出生及成长的那座大院-国家计委家属大院是京城里一座非常著名的大院,整个大院除了含有少量的平房之外,都是由几十栋苏式尖顶砖瓦结构的三层楼房所组成,全大院一共有204个门洞,每个门洞有六户居民,这样算下来,仅那几十栋楼房就有一千二百多个单元房。按照当年的习惯,即机关(单位)办社会的管理方式,在这座大院落里,不仅有副食商店、百货商店、日杂商店、粮店、邮局、浴池、学校、礼堂、理发馆、三座幼儿园、三座机关食堂,甚至当年人民银行三里河储蓄所开始时也设置在这座大院落中。
作为一个大院里的居民,那时不出大院的大门,在这座大院落里,基本上可以满足你一切基本生活的需要,不需要跑远路去解决基本生活问题。
当年,在北京,像计委大院这样的机关家属大院还有很多座,与我们大院的近邻-铁道部机关的家属宿舍(铁二区、铁三区)比起来我们大院的规模可能就不值得一提了。
在上述那些个店铺中,我关顾次数最多的要算是副食商店(百货店)和粮店了,这是因为我很小就开始帮家里买东西了。
那时在大院里,一共有79、80和81三座副食店(至今仍保存着一座),79店离我们家最近,规模也最大,它除了卖蔬菜、肉蛋、副食之外,还有糖果糕点、布匹、百货、文具、体育用品、日用百货及日杂商品售卖,种类相对也比较齐全,我去得次数也最多。而80和81店由于分别开设在大院的东边和北边,规模很小,充其量也就是个专门售卖菜蔬和副食品的代销点,因此,我很少去。特别是开设在大院东边国家统计局车队旁的那家副食店(81店),我竟然一次也没有去过。
到副食店一般也就是为家里买个盐,打个醋什么的,但肉、蛋、麻酱、豆腐、粮食白酒、葡萄酒什么的,也归我去买,只是买鱼那活儿我从来没干过,因为这活计技术含量较高,我不会挑选,因此,家里面也不会让我去那儿给家里买鱼,所以印象也不那么深刻。
记得,1964年的时候,我们国家的国民经济,经过三年的调整,已经开始从困困境中解脱了出来,市场里的商品,虽说还不那么品种丰富,但种类基本上还是齐全的,价格也不贵。
以鸡蛋为例,当年新鲜鸡蛋的零售价格大约在人民币6毛多钱一斤,敞开供应,除钱之外不需要其他的票证。
那时候由于一般的家庭里都没有电冰箱,特别是到了夏天,鸡蛋在家里不容易保存,因此,一般都是随吃随买,一次顶多也就是买个一、两斤而已,没有谁家一次购买很多枚放在家里变质,除非你想腌制咸鸡蛋。
由于那时候还没有工厂化养鸡的设施,或以机械化养鸡为主的养鸡场不多,所以,副食店里所销售的鸡蛋一般都是从农村散养户那儿收购来的,流转时间比较长,鸡蛋容易在收购至销售这个过程中变质,因此,副食店在卖鸡蛋时,秤旁还摆放着一个灯箱。那灯箱用三合板制成,箱子里内置了一只或两只白炽灯泡,顶板上挖出了十几、二十几个鸡蛋大小的洞,我们在买鸡蛋时,将那挑选好了的鸡蛋就放置在那洞上,用灯光照射一下,看看那鸡蛋的内部是否通透,如果通透,说明我们所挑选的鸡蛋是新鲜的,反之则是已经变质了的陈旧甚至是坏掉了的臭鸡蛋。

mmzxc 发表于 2019-6-7 20:50:24

这个灯箱我小时候还见过:lol:lol:lol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食在年少(三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