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在年少(十)
由于地域不同,每个人每月的食用油定量供应的标准也不一样,诸如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来说,每个人每月的食用油定量一直维持在半斤的标准,这个水平与其它一、二线城市的食用油的供应标准来比较,肯定会在平均线以上,甚至是供应表上的峰值,但对于像沈阳这样的北方城市来说,那每个人每月食用油的计划供应标准就只有三两的水平。即便是北京的这个每人每月半斤的食用油供应标准放在全国来说是个高标准,而且一直未变,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或八十年代末国家在粮油及副食品的供应上取消一切票证为止。但就是这供应上的高标准,也远远满足不了一个多口家庭的实际需要。
那时候拿上钱和油票到副食店或粮店去打油副食商店是不提供容器的,需要你自己自备容器(比如一个玻璃瓶等),所以,诸如类似啤酒瓶大小的玻璃瓶子家里绝对是舍不得丢弃或卖破烂的,而是留着打实用油使,一个瓶子可盛一斤食用油。
虽然我小的时候为家里干不了什么事情,打油买醋这类工作基本上都是妈妈或大姐来完成的,但我稍大一点这类工作基本上都是由我来完成的。
每到月初时,妈妈会拿出两个空瓶子,并将等量的钱票和食用油票准备好,吩咐我去79副食店或粮店去将一个月的食用油买回来备用,然后她就可以安心去上班了,我会利用放学之后的空闲时间将这项家里的重要工作完成。
虽然那一整月的食用油被我一次买回家里,但在炒菜做饭的时候,绝对不会随意去使用,妈妈肯定不会直接拿上装油的瓶子直接往锅底下倒油,因为那样会用油比较多,太破费,也不容易精确的掌握住炒菜时食用油的用量,而是将那点宝贵的豆油(或花生油)先到进一个带盖子的小瓷钵中,炒菜时用一把小的瓷调羹从那瓷钵中舀出半调羹或一调羹小心翼翼的淋进加热后锅中。
那淋油的时候也很讲究,要拿着调羹沿着锅沿转着圈的淋,使那锅的四周都能均匀的粘上些星星点点的油星,而这些油星又会慢慢的流到锅底里,这样炒出得菜来会比较省油。但如果不那么沿着锅沿转着圈的淋油,估计那锅里会有些地方根本就粘不到油,因为我们当年炒一个菜所使用的食用油实在是太少了。
因为小时候看妈妈做饭的次数多了,于是这种炒菜时沿着锅沿转着圈淋油的方法于是便牢牢的印在了我的脑子里,直到现在,油虽然多了,不在需要我们像过去那样用勺子淋油了,但我下厨房炒菜的时候,还会拿着油瓶沿着锅沿转着圈的淋油。
当然,为了节省数量有限的食用油的使用量,除了炒菜时常使用猪油之外,全家人常常会隔三差五的选择一起到国家计委或国家经委食堂里去吃饭。
在食堂吃饭的好处是不用交油票,这样便可以省下一些食用油用以维持一个月的家用。因此当年我们在家吃饭的时候并不是特别多。
但即便是这样,家里依然会感觉着定量供应的食用油紧张,不知道那一日三餐都在家中开伙的人家是如何解决那油料短缺问题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