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刘001 发表于 2018-12-6 13:57:55

食在年少(七)

在我们国家一九六零至一九六二年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期间,尽管我待在国家计委幼儿园中没有真正意义上挨着饿(就是食不果腹的那种状况),但在那个比较长时间的非常时期里,要想凭借着那些为数不多,计划供应,品种单一的副食品满足一个正在发育成长的孩童的营养是不可能的。因此,那个时代的我们,贫血症是很普遍的现象(当年似乎不贫血的孩子很少)。
特别是对于肉类的需求,几乎已经到了严重缺乏的程度。
那时,在计委幼儿园里我们还是有些肉吃的,比如在那炒洋(圆))白菜里加那么一点点猪肉片,差不多每周还可以吃上一顿馅里有肉的水饺(这也是迄今为止我所能够记住的当年在国家计委幼儿园中吃过的两个我很喜欢吃的饭菜),但那点肉只够起到勾引我们肚子里馋虫的作用,对我们身体的需求帮助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家里从79副食店或者其他什么地方买回来的那点肉对我们来说就显得十分重要。
那时候买肉,在选择上面,与我们现在的挑选方法完全不同。那时候最受顾客喜欢的是猪板油,也称之为猪大油。由于货源紧俏,所以在副食商店中很不容易买到,一旦那白花花的猪板油一摆放上案板,不消一会儿功夫便会销售一空,要想买到只好等明、后天了。
但每每买到那猪板油以后,妈妈便会将那猪板油洗净,切成小块,放到铁锅里放在炉子上用小火炼制,一直等到那锅中的板油块在文火的作用下,变黄变脆,板油里面所包含的动物油脂全都被提炼出来为止。然后,妈妈便会将那已经提炼好的猪油装到一个青花瓷的钵子里,留待以后炒菜,下挂面时使用,用自己炼制的猪油补充那定量供应的植物油之不足。
提炼后锅里所剩下的油渣子也绝舍不得丢掉,而是作成吱油饼吃,那味道也是可圈可点的,应该算作当年我们能够吃到的美食一种。
其次是买那些膘比较厚的肥猪肉,那肉红烧也好,炒菜也好,反正不管怎么做,口味都很好,特解馋。
更加受欢迎的还有一种猪棒骨,那猪身上的大棒骨当年只卖7分钱一斤,即便你买个七、五斤,也花不了多少钱。但将那大棒骨买回家后,用大锅炖出一锅清汤来,吃肉的问题解决了(因为那棒骨上的拆骨肉不少),喝汤更是管够。特别是在冬季,将那炖出来的肉汤留下一些,等到下顿家里熬白菜(炖白菜)时,挖上两勺兑到锅里,那炖出来的白菜也会比没加肉汤的要好吃。
而精瘦肉、里脊肉、排骨、腔骨什么的是不太受欢迎的,尽管它们的价格也不贵,特别是纯排什么的,价格比猪肉的价格还要低不少,但因为纯肉少,骨头占比比较多,加上肉质偏瘦,吃它们不合算,所以他们反而比较好买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食在年少(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