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坐落在中轴线上的明清古建(八)
天安门————坐落在中轴线上的明清古建(八)天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至永乐十八年建成(1420年),从最早建成的天安门至今,天安门作为皇城的南大门,矗立在北京城已经598年。最初建造的天安门只是一座黄瓦飞檐三层楼,四面通透的五座楼式木牌坊,并不是我们今天看到天安门的样子。是过了四十五年后,到了永乐大帝玄孙朱见深的成化元年(1465年)天安门重建后,才是我们今天看到天安门城楼。天安门重建的设计者是伟大的明朝工部侍郎蒯祥,是他让我们看到了穿过六百年时光依然令人仰止的巍峨浩浩的天安门城楼。蒯祥布置在天安门上的彩绘浓烈奔放,富丽贵雅,其崇高感与吉祥氛围的融合,幻化出皇家独有的庄严和威仪。在皇家建筑中天安门以其独有的龙的图案之多有别于其他建筑的。天安门上共绘有932条龙纹,分别为引龙、云龙、团龙、正龙、坐龙、升龙、降龙等。龙纹之多成为了建筑物中祥瑞最多,帝德最崇,天威最胜的承天之门。清朝建立后,顺治年间(1651年)重修天安门,为了宣扬新建王朝安和气象,遂将明朝使用了二百多年的承天门名称,改为天安门,并与地安门、西安门、东安门相谐。新中国建立后,1969年底国务院决定重建天安门,毛主席批示:“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在建设过程中,一定会有不少错误,失败,随时注意改正。”我们现在看到的天安门是1969年12月15日至1970年4月7日重建的天安门。重建轶事:1、东直门活在天安门中。天安门城楼拆卸后,发现不少材料不能再用,于是将东直门拆下来的一些楠木改做成了天安门城楼的斗拱和门窗。现在东直门看不到了,但在天安门上还能看到东直门的风骨。2、文革烙印。重建时有人主张废除龙吻等“四旧”,用延安宝塔和葵花向阳的饰件和图案。在周总理的主张下,龙吻继用,但檐头琉璃瓦上还是用了向日葵图案,保留至今。3、新构建。天安门城楼东西两侧,各有一间小耳房,对称于大殿两侧,与城楼融为一体。这两间小耳房实际是电梯间,西侧的电梯安装于1952年,东侧的电梯是再建期间新修建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