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出行基本靠走
我们小的时候,虽然公共交通没有现在这样发达,但家门口附近公交车还是有的,而且还不止一趟线路。比如那13路公交车,和2路无轨电车就从大院的门前经过,出了大院的南门就可以乘坐。往西走一站还有21路公交车通往军博、羊坊店方向。出了大院的后门,还有15路公交车的站牌。那时乘坐公交车的费用也不算很贵,乘车的价格是3站4分钱,然后是7分、9分和1毛1分、1毛3分钱等,如果买张1毛1分钱的车票,大概能坐好远的距离。即便是文革中,北京的公交收费进行了调整,按照6站5分钱的方式进行累进收费,但那价格也没有涨到哪儿去,单凭这点收费,那车我们还是能够坐得起的。但我们每每出行时却宁愿走路,而不愿去乘车,因为,那几分钱的车票钱我们舍不得花费,有那钱我们宁愿花在看一本小儿书,或者买根冰棍上面,而不愿意花在省力出行上面。
记得还是很小的时候,曾经由爸爸、妈妈带着在十一的晚上从西郊三里河一直走到六部口附近看烟火的历史,长大一点之后,只要是与发小们一起出行,不管是什么地方,大都是走路去,很少有乘车的奢望。
那时正处在文革的初期,我们停课一年,复课之后也没有多少功课可做,因此,时间比较多,而我们那时正好处在嫌死狗的年龄,不愿意常在家里待着,于是,走路出行就成为了我们日常的项目。以家为原点,我们经常走路去玉渊潭公园、甘家口商场、动物园、护国寺、西单、天安门,甚至是王府井等,走去走回,中间不休息,甚至连口水都没得喝。
学校也常组织我们走路去活动,小学时,我们排队从西城三里河出发去八宝山革命公墓去扫墓,去东直门苏联驻华大使馆去抗议游行也都是走去走回,到了小学临毕业之前,甚至还背起背包进行野营拉练,一直走到了昌平县的赵各庄才转头向回走。
这种走路的势头在中学阶段也没有减少。比如,入学后的第一次春游,学校组织我们从月坛北街一直走到了颐和园公园,然后再走回来,天晓得我们走到颐和园公园后竟然还能有精力爬佛香阁,走十七孔桥。之后几次学农劳动也是背着行李走着去的,一次是晚上从和平里13路公交总站出发,走了一夜才走到我们进行学农劳动的地方——小汤山人民公社***大队***生产队。还有一次发生在高中,我们是从15路公交车天桥终点站集合出发,背着行李一直走到大兴县红星公社的旧宫三队才结束旅程。
总之,那时候,我们经常走路,很少乘车出行,宁可负其腿,也绝不负了嘴。现在不同了,我们的生活已经渐渐的好起来,乘车代替行走已经无可指责了。现实生活中,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年轻人,他们宁愿花费1元,甚至是两元钱乘车坐一站地,但也绝不开动自己的脚步走上几步。
唉!我们的生活在变化,过去的传统也被丢弃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