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往事(六)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前期,我们国家的民用航空事业还远没有像现在这么发达,在全国范围内投入正式运营的只有两家航空公司,一家是中国民航,另一家则是以空军系统组建的中国联合航空公司。那时候投入使用的主力机型,民航是英国生产的三叉戟,以及苏联生产的安-24型支线客机,苏联生产的伊尔-14型小型客机,另外还有几架从美国引进的波音-707型客机。联航的主力机型则是三叉戟和苏联生产的伊尔-18型飞机。当然,可能还有些其他类型的飞机(比如伊尔-62,子爵号等),但那些种飞机因为机型比较老旧,已经临近飞行寿命的边缘,因此,它们在国内民航市场上已经不占重要的地位了。至于说什么南航、东航、北航以及海南、新疆、春秋、长城等多家航空公司,那都是八十年代晚期才组建的。
记得八四年跟着单位的领导去山东、江苏出差,去查看几个当年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我们出京时乘坐的就是中国民航所拥有的前苏联生产的安-24型434号客机。
这种飞机是采用螺旋桨发动机为动力的小型支线客机,飞机上连同驾驶员、空姐加在一起,一共只能乘坐50几个人,没有头等舱,只有经济舱,行李舱与经济舱之间仅隔着空姐的服务用的配料间。那飞机因为采用螺旋桨式发动机作为推进动力,所以它飞不高,也飞不快,在空中飞行时,它一般只飞四千多米的高度(大型客机的航线一般要在9000-10000米的高度),飞行速度也慢得多。北京至济南的直线距离不算太远,即便是乘坐火车也只需要六、七个小时的时间,而乘坐安-24型飞机差不多也需要近一个小时的时间。另外,那客机客舱的密闭也不是很好,尽管它只在4000多米的高度上飞行,但在穿越云层的时候,客舱里则是雾气腾腾的,那是因为云气跑进了客舱的缘故。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安-24型飞机的个头十分的矮小,在首都机场二号航站楼登机时不能通过机场候机楼卫星厅的过驳廊道直接登机,而需要通过步行直接走到飞机的门口才能登机,而且,在登机时好像也不需要民航的专用梯车,只使用飞机上自带的梯子就可以了,这种登机方式不是太常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