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刘001 发表于 2016-5-27 09:58:27

价值取向的演变过程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我们对一些商品(特别是食品)的认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变化来自于何时?何处?我不一定能够说得清楚,但我说清楚得是,一些原本在我们的认知中不太值钱的东西,怎么就在一夜之间变得身价百倍,成为了营养特丰富,同时还兼有治病、保健之疗效的神奇宝贝了呢?这一演变是如何实现的???
还是在我们很小的时候,也可能是我们的认知程度还尚缺失的缘故吧,反正在商店里所能看到或买到的一些寻常商品(食品),并没有感觉着它们多有营养,它们的价格也并不很贵,也不限量供应,比较容易买到。比如:王八、对虾、河蟹、大黄鱼等,价格都不算贵,也就几角钱一斤,它们当年的价格大都要低于带皮猪肉的价格。
对于菜场里经常有供应的食品来说,如果根据它们的价格来排序的话:带鱼最便宜,一级品也就是三毛多钱一斤;接着是黄花鱼;对虾、王八和河蟹排列在中间,它们大约也就六角钱上下;在其次是牛肉和羊肉,那七角多钱的价格维持了好多年;之后才能轮到猪肉,那时的猪肉大约9角几分钱一斤,里脊略微贵一些,价格要超过一元;之后是鸡肉;那时的活鱼好像也挺贵,起码价钱比猪肉要高不少。
可是现在呢?这种商品的排列顺序已经发生了翻天地复的变化。不但大黄鱼、河蟹、对虾、王八的价格要比猪肉贵好几倍,而当年只有在逢年过节才能吃到的鸡肉的价格反而比猪肉要便宜许多。但是同样的食品,它们那时候的营养与现在的营养构成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呀?所能变化的,除了百姓们的食物构成之外,那就只有这些食品的生成工业化的程度以及成本构成了,俗话说得好:物以稀为贵啊。
还有就是一些菜蔬,原来都是些价格最最便宜,我们经常能吃到的东西,怎么一下子就变成了抗癌和治疗疾病的明星蔬菜了呢?比如那红薯,当年也就几分钱一斤,在河北好多地区,农民们拿它当饭吃(顶替谷物),因此造成了胃病及胃癌在整个河北的高发态势,这在当年的报纸上都曾经报导过。但现在经过我们的电视台,找了几个所谓的大医生们一宣传,它们立马改变了自己卑微的身价,一下子就变成了抗癌明星食品了,这就在我们的心中产生了疑问,这前后矛盾的宣传,我们应该信哪个呢?
这种经过所谓的专家和大医生们推荐的明星蔬菜还有很多,比如绿豆、又比如铁棍山药,它们经过张悟本以及什么大医生们在电视台那么一宣传,市场上的价格马上飞涨,甚至达到了洛阳纸贵的程度。
我有时候没事时也偶尔看看电视里的讲医堂、大医生等的节目,看过一段时间以后便发现,基本上所有的蔬菜,一到了大医生们的嘴巴里基本上都是养生、保健的佳品,还有许多甚至还被封为了抗癌明星。但让我不明白的是,那癌症的成因我们到现在都没有搞清楚,你大医生凭什么就说这个是抗癌明星,那个是抗癌上品呢?
现在的百姓们都比较善良,喜欢相信电视里那些大医生们的轻言,但那些大医生们,到电视台上公开的蛊惑观众,除了能够拿到不菲的劳务费之外,是否也能教会百姓们一点实用的保健方法或信息呢?这不比公开的在电视里推荐某种食物要好得多吗?

董瑞征 发表于 2016-5-27 11:31:43

严重同意本篇贴文中所阐述的观点!如今的世道就是你忽悠我,我忽悠你,看谁能忽悠!

村里人家 发表于 2016-5-27 16:13:30

世道变了

糖结疙瘩 发表于 2016-5-27 16:28:41

贵贱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产品的稀缺性上。所有能工业化生产的产品,比如鸡,鸭、猪肉都贵不到哪里去。而黄花鱼(野生的几乎绝迹)、大对虾(野生的也少见)就贵。供需决定价格。
再有就是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注重营养、产品的品质。这也有些产品价格上升较多的原因。

51號兵站 发表于 2016-5-27 16:30:50

“ 比如那红薯,当年也就几分钱一斤,在河北好多地区,农民们拿它当饭吃(顶替谷物),因此造成了胃病及胃癌在整个河北的高发态势,这在当年的报纸上都曾经报导过。”
晴天霹雳。只知道吃白薯不顶时候、涨肚子放屁的。困难时期确实有饿死人的事情发生,没听过有吃“红薯”得胃癌的!最好有让人信服的证据。

七旬老叟 发表于 2016-5-28 11:13:24

过去人们一般的都能“安分守己”,引車卖浆者流偶尔还是吃得起黄花鱼、大对虾的,但是他们能安贫乐道,只吃该我吃的棒子面窝头,即使是乡下的地主他们还要省吃俭用节省每一个铜板去买地而不会花冤枉钱去尝鲜,真的胡吃海喝者只有那些暴发户。

王老三abc 发表于 2016-5-28 14:23:38

老刘你好,1960年秋天我在儿童医院旁红绿灯旁的副食店买了2块钱白薯白壤的1麻袋下着秋雨用自行车驮回家1959年的秋天我在三里河社会路副食店买高腰波菜2分钱一捆,有八九斤秋白梨1毛钱1斤拿着都粘手价值变了事到变了你忽悠我我忽悠你我们都被忽悠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价值取向的演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