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人员服务部
文革前及十年文革期间,国内的居民以及公职人员很少有机会出国的,只有少量的外交人员、外贸人员、运动员、教练员及公派留学生除外,这是我们国家曾长期实行的闭关锁国的政策在作祟。文革之后,我们国家开始逐渐的打开国门,增强了与国外交流的机会,因此,外派人员及公派、私派留学生和出国务工人员开始增多。
那时,因私出国都需要什么条件我不知道,但公派短期出国考察的程序我还略微知道一些。首先要派出单位提出申请,由外交部批准,之后才是办理因公护照及到所在国驻京大使馆办理签批手续等。在等待出国期间,根据国家的财务制度,每个人发放给个人500元人民币的置装费,可以去友谊商店购买出国时的装扮,也可以到雷蒙、蓝天等高档的服装店去定制一套西装等。
至于费用,差旅费由国家实报实销,每日的出差补助按照核定的标注包干给个人自己使用,此外,国家还发放给个人30美元的零用钱,自己个人还可以按照国家所规定的牌价兑换30美元。因此,在整个出国考察期间属于个人的就是那60美元及每日生活费用的包干结余款了。
那时国内的家用电器的生产才刚刚起步,质量次、不好买不说,价格比国外市场还要高处许多,因此,当年出国的人大都喜欢购买一些诸如彩电、电冰箱、傻瓜相机、收录机等家用电器产品,带回家来改善自己的生活。按照当年国家实行的政策,短期出国人员(期限在三个月以内),每次出国可以携带一大一小共两件免税商品入境,长期出国人员好像每次可以携带四大四小共计八件免税商品入境。因为从国外购买,携带着很不方便,另外,那有限的外汇被外国人就这么赚走也于心不忍,于是出国人员服务部也就孕育而生了。
那服务部所经营的商品以外国名牌家用电器为主,价格基本上也是国外市场上通用的价格,用外汇结算所购买的商品价格,前提条件是你近期出过国,而且有购买免税商品的指标。
北京一共有几个出国人员服务部我不清楚,但我知道,在中日友好医院北面有一家,店面挺大的,但每天到那儿购买免税商品的人络绎不绝,非常热闹,而且天天如此。
当年大姐夫出国之后让给了我爸爸一个大件指标,于是我跟着大姐夫到那儿去排队买了一台松下G30的录像机回家。那天我们早早的就去了,但一直排到下午三、四点钟才提到货,可见那儿的买卖之红火。
不久,北京的倒爷们也看准了倒卖免税商品指标的商机。他们从有些出国务工人员手里低价购买指标,然后再加价卖出去,转手之间就赚取了不少差价,而且赚钱来得也很容易。
当年有些出国务工人员在国外一干就是几年,回国时他们手里的免税指标几大几小自己根本就用不完,所以,他们也愿意将这些辛苦在国外务工换回来的免税指标有偿的兑换出去,赚一点零花钱,以增加自己的收入,这就给了那些倒爷们来财的机会。
因为,当年我们的工资普遍偏低,一般每个月的收入不足百元,那些倒爷在手递手之间,一件就算只加价了50元钱,那也差不多相当于我们月工资的一半。所以,这些二道贩子恐怕是当年京城里除了第一批个体户之外最先富裕起来的人。
现在出国旅行已经是常态化了,我们也不再需要为了购得一、两件免税外国电器而苦恼,不知道那出国人员服务中心还是否存在? 最早出国人员服务部 在安定门,外经部,当时用人民币结算,那是松下20寸电视机 560元,自行车28元,夏普120升冰箱120元后来用美元结算 当时汇率1美元换1.17元。我曾通过交通部的去伊拉克的人那里,买了 几台冰箱400元一台,我哥80年去坦桑尼亚,军官学院,教书。也办了不少,大件 ,后来搬到中日医院那里,已经不行了,那时都用外汇券去深圳买了, 那时还倒 侨汇券西单商场地下室 有侨汇商店,凭外汇券,才能进去,我有个邻居 叫翟玉芬女的,几次被抓 ,北京晚报,曾报道过,发大财了,我们胡同第一个有汽车的就是她。 那时 要先拿指标单,去台基厂,国际俱乐部,批。我曾去北京饭店20元买了一瓶茅台,从窗口递进去,多批我一台 电视 。我行贿了,占个便宜, 家里的几大件洋货,电视冰箱洗衣机,都是那提的:lol
RE: 出国人员服务部
米北愚翁 发表于 2016-5-18 11:09那时 要先拿指标单,去台基厂,国际俱乐部,批。我曾去北京饭店20元买了一瓶茅台,从窗口递进去,多批我一 ...
哪个年代的事儿了 {:5_335:}?六五年新侨饭店茅台四块多,七十年代初我在山东茅台还是四块多,没什么变动。红星二锅头也是几十年一个价儿 {:5_331:} 。 82年。北京饭店。60年代4.8元后来8.40元 35香烟11元一条 一般的电视,冰箱等市场价都比那里贵1000多的(官价美元),所以说倒指标加50是不可能的,怎么也得几百吧。
出服当时是最大的,其它的还有外交部,教育部,中旅,中侨等门市部。
价格嘛应该比国际市场稍便宜些,最大等优点是电压,制式等都适合国内使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