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家门口的小吃店
当年,京城的副食业、餐饮业远没有像现在这么发达,像我们家所居住的西城三里河一区附近,因为已经距内城有三里之遥,因此,那儿的副食业和餐饮业就更加不发达。至今我还记得,从儿童医院西门至玉渊潭公园东门外那条几里长的三里河路上,一共也没有几家小吃店或饭馆。由于靠近回民区,因此,在那为数不多的几家饭铺中,还是以回民饭馆为主,汉民饭馆就更是少之又少。
现在我还能记得我去的次数较多的饭馆,名字叫“回民食堂”,这也是方圆几里之内最大的一家饭馆,平房,大堂内挺宽敞,大约能够摆放得下十几张八仙桌的样子。那儿早、中、晚三餐全都供应,早餐有炸油饼、糖油饼、炸糕、炸糖耳朵,白豆浆、甜豆浆、稀粥、豆腐脑、炸豆腐等品种,中、晚餐有炒菜和散装啤酒等的供应,冬季有涮羊肉,这在当年可算做一道很硬的硬菜了。
这间回民食堂大约在七十年代初被搬迁走了,但我并不清楚它迁往了何处?在它所空出来的经营场所里,不久又迁入了一家新的饭馆,那饭馆的名字叫“河南饭庄”。到了八九十年代,根据新的市政规划,原本开设饭馆的那一片平房被推倒,在那基础上建起了一座六层的楼房,那楼房的三、四、五、六层是旅店,旅店的名字叫“贵阳市政府驻京办事处”,一、二层原来用作开饭馆的地方,开设了一家“京沪食品店”。“京沪食品店”因经营不善倒闭之后,在原来的基础上开设了一家“贵阳饭庄”,还记得那儿最有名的一道菜是“花江狗肉”。但那地方现在已经归了同和居,据说是间京城的老字号,因为它的价格偏高,至今我还没有去品尝过。
与这家回民食堂隔街相望的是家汉民小吃作坊,它开设在一间芦席大棚里,有早餐供应,但好像没有中、晚餐,我仅在此地吃过油条,喝过甜豆浆而已,但六三或者六四年在三里河菜市场建成之后,那座芦席大棚也就不见了踪影。可以说,这家我叫不上名号的在芦席棚里开始的小吃店是我们那儿最先搬迁走的小饭馆。
出大院的东南门沿着三里河路往东走,在铁道边上有一家汉民小饭馆,我上中学的时候,曾经在那儿包过半年的伙,但饭馆为我们这些铁二中(那时叫北京152中学)包伙的新生所提供的饭菜非常简单,所以我也不记得那儿有什么特别的硬菜出售,常能吃到的不过是些诸如:黄焖豆腐、清炒萝卜片之类的素菜,但中、晚餐水饺还是有的。
过了这个餐馆,再往东走大约半站路的距离,还有一家回民小饭铺,那儿的白水羊头似乎挺有名,但当年我没有吃过,好像现在也没有吃过,也不知道是个什么滋味。此外早餐还有豆面丸子出售,其他还有些什么?我一时也想不起来了。
这些就是我现在能想得起来,在整个三里河地区所拥有的全部小饭馆,另外在三里河百货公司的门前还有一家公私合营的小商店,店铺里仅仅摆放着两张八仙桌子和几个木凳,那是专门为那些蹬三轮,拉排子车的脚夫喝酒准备的,但那小合作商店,只提供简单的酒水和诸如油炸花生米等的一些下酒的小菜,并不提供炒菜和主食。这大概就是整个三里河地区饭馆及酒肆的全部。这种情况一致维持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才有所改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