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京剧
京剧据说被称为国戏,是一种被南北国人喜欢的剧种,它发源于安徽,原被称之为徽剧,可能是限于一隅的原因吧,那时的徽剧的影响远没有现在的京剧这么大。但自从它两百年前进京之后,这剧种的称谓改了,影响力也改了,它不再是一个局限于安徽一隅的地方剧种了,而变为了具有全国性影响的大戏。但这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并不是每个国人都喜欢,起码我就对它很抵触。每当在公园里看见一帮京剧票友们聚集在一个角落里,一边拉着京胡,一边高声唱着某段京剧中的名曲,还一边直呼过瘾,如若无人状态,我都觉着十分的不理解,甚至是反感。每每遇到那扎堆唱戏的人群时,我都会选择避让,绝对不会与之同流。
可也是,几百年来,在我们的京剧舞台上,一直都是被那几出传统剧目所垄断着,这几出京剧已经在那戏剧的舞台上演唱了上百年,重复率更高一些的无非就是“四郎探母”,“定军山”,“拷红”,“窦娥冤”等那么几出,反反复复的都唱了几百年了,你就是再喜欢恐怕也早已经听腻了,也听烦了,还能有什么乐趣可言?
记得有一年到上海出差,上海的朋友很热情,请我们看上海京剧院演出的传统京剧折子戏,那天演出的演员都很有名,第一个节目叫“击鼓骂曹”。只见一个京剧的名角一个人登台,一边唱着京戏,同时敲着一面破鼓,阵阵有词,剧场里不时的传出阵阵掌声和喝彩声。但那戏我却完全接受不了,曹操没骂完,我就离场了,实在是辜负了朋友的盛情邀请。
其实这种只唱老戏的情况就连毛主席他老人家也接受不了,文革前他曾经批评文化部,对我们的戏剧舞台上由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统治的状况十分的不满,这才引发了戏剧革命,出现了“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杜鹃山”、“奇袭白虎团”、“龙江颂”、“沙家浜”、“平原作战”等为数不多的几出现代京剧。只可惜,矫枉过正端正,从一个极端又滑到另一个极端,文革期间,在全国的京剧舞台上,区区这几出样板戏,一演就是十年的时间,没有任何新的作品接续,那几出戏也让我们产生了视觉的疲劳和逆反心理,现在不想,恐怕以后也不想再看。
文革结束后,那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又重新回到了我们的京剧舞台上,但所谓现代剧再也没有产生过新的作品。以至于,喜欢京剧的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越来越少,加上那价格不菲的门票,使得这京剧大概已经成为了给国外游客在小剧场里演出的剧种,不再被大众所接受。
因此,那京剧也和其他地方戏剧一样,命运堪忧。
因此,一个剧种有无生命力主要是看它能不能自身完善和不间断的发展,不改革,不发展,也就很难普及和提高,失去了大众,它的出路在何方呢? 慢慢就成文物了。 徽班进京,国粹 本帖最后由 积雪庐 于 2016-4-19 14:11 编辑
一个字唱三分钟,太慢了,年轻人接受不了,现在都是快节奏的流行音乐, 去过梅兰芳大剧院吗?去过长安大戏院? 去过梅兰芳大剧院吗?去过长安大戏院? 去过梅兰芳大剧院吗?去过长安大戏院? 和老北京一样被新北京人给消灭了。这也是“二人转”“黄梅戏”“河南梆子”等粗俗艺术(如果也能成为艺术)能风行的原因。 散淡逸仙 发表于 2016-4-19 21:25
去过梅兰芳大剧院吗?去过长安大戏院?
头年杜镇杰巡演了三十六出戏,场场爆满,还有现在的迟小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