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老北京胡同。
童年记忆。我儿时住在北京的松柏胡同。松柏胡同坐落在北京的西城。北面是锦什坊街。白塔寺,南面是闹市口,长安街。东临顺城街,西面是广宁伯街太平桥。再往西就是辟才胡同,西单。松柏胡同,原名二眼井,听老人说胡同两边,各有一眼井,水甜。解放后政府给通了自来水,井填了。胡同后来也就改成了现在的名字。我5岁时也就是1964年去二姨家住。我二姨家住松柏胡同2号。松柏胡同由东口进去,路南只有一个院落,就是我二姨家。它是一个老房和新房混合的大杂院。一进大门,右手边一个小院,一溜的北方。共6间。院内有两棵枣树。我二姨住靠东头第一家。大门的,右手边也是一个小院。两间北房。住着一位街道干部,上有父母,下有两儿一女。在往里走,有一排新盖的西房。5间房住了3户人家。我二姨住的小院也是散户,关于松柏胡同的邻居。我们以后再慢慢说。
我二姨家是全院收拾的最干净的一家。窗明地亮,家具是深棕色的。衣柜,梳妆台,桌椅,还有一个老式冰柜。就是需要每天往里放冰块的那种。我二姨是个爱干净的人,每天早晨,必须把所有家具都擦一遍。那个年代,像我二姨家,这样有全套家具的人不多。这和我二姨的身份有很大关系。关于这一点,在以后的文章中另谈。
当时我二姨家的生活属中上等。我父母是军人,每月给几60元钱。再加上我二姨夫的70元工资,这在当时是相当富裕的。我记得当时最低生活费六元。我们每星期都能吃到肉,我们兄弟3人,还有水果和零食吃。一周最少能吃一次油饼。那时可不是家家都能买得起油饼的,
在松柏胡同东口,有个卖早点的小铺。早上卖,油饼薄脆,焦圈儿。螺丝转糖火烧和芝麻烧饼。豆浆。油饼六分钱一两粮票一个。焦圈儿三分一个。每天早晨小铺门口都排着队。人不多。五六个人的样子。小铺的师傅都是回民。两男两女。有个大胖子师傅,给我印象极深。他是负责做油饼的。在一块油油的案板上。把炸油饼的面放在上面。揉成一个长条。只见她用右手揪下一块面。往案板上一摔。用一个小擀面杖指三下,就擀成一个油饼。用一个小刀在面上划两下。双手将面掀起,放入油锅中。动作一气呵成,干净利索。在所有制作过程中。擀面杖不离手。并能在案板上敲出点儿来。随着动作身体前后摆动。一身肥肉也随之颤动。甚是好看。
但给我印象深的有一两件事,一件是,经常有比我大的孩子。到小铺门口,客气地问,师傅有猪肉卖吗?问完后撒腿就跑。胖师傅注意出门大骂,小兔崽子找抽是吧!并不真的追赶。我们几个看热闹的小孩大笑。胖师傅很生气的样子。气喘吁吁。瞪我们一眼后进店去了。其实胖师傅是个极善良的人。西洋马营有个瞎子,隔几天要来吃一次油饼。胖师傅,每次都将瞎子扶进店内安排她坐在店内唯一的一张桌子上。把油饼送到桌上。把豆浆盛好,用两个碗来回倒几下。再端过去。糖放的比别人要多一点,白豆浆是两分钱一碗。糖浆是五分钱一碗。每碗放一小勺糖,胖师傅每次都给瞎事多扰上半勺,两人很少言语交流。瞎子每次只是一笑?安然享用。
小铺的油饼炸得地道。北京的回民油饼讲究中间脆四周松软。略带咸口。薄脆讲究一个又薄又脆。用料与一个油饼的面大小一样,炸出来后有两个油饼大。买时切记,不可用手拿。如,直接用手拿十有八九要断,北京人喜欢拿个小铝锅,去买早点,买上两三碗豆浆。记住,只买白的。糖是要回家自己放的。将锅盖翻过来放在锅上。上面放油饼薄脆火烧。回家后将油饼或薄脆夹在火烧中间。那就只剩下一个字儿,香。写到词我仿佛又有了那种感觉。现在满街的油饼,油条,是吃不出那种味儿的。我1974年离开松柏胡同后。再也没吃过那么好的油饼了。很怀念那个小铺。
写于2011年。未完待续。
本帖最后由 烧窑男 于 2015-11-22 11:38 编辑
网友:我看了一下93版我收藏的胡同简图,南顺城街应在松柏胡同的西侧,而西单一带应在东面,松柏胡同现在是在金融街区域。很好的回忆,喜欢看。
不错的忆旧小文,读来亲切。 董瑞征 发表于 2015-11-22 12:0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不错的忆旧小文,读来亲切。
谢谢!
难得好文! 细,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亲切。希望常读到您的文字。 pangong 发表于 2015-11-22 16:3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细,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亲切。希望常读到您的文字。
谢谢你。我会继续努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