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侵华史成灰 见证南京大屠杀(之二)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5-12-26 23:08 编辑不容侵华史成灰见证南京大屠杀(之二)
2015-10-31 06:15
村上芳树作品《铳后》,主题是写战争后期,一位二八佳人母亲,在日本居室昏暗的烛光下,给远在中国战场参战的丈夫写信。她思念丈夫,不愿让他担心国内由于战争带来的生活困苦,用慈祥目光凝视熟睡的两个可爱孩子。闪烁的烛光是她心灵的写照,在信中说:「虽然生活很困苦,但是为了让夫婿把陷在水深火热中的中国人解救出来,和大和民族共荣,过上幸福、美好的日子;眼前这点清苦真的算不了什么。」她愿意在战争背后,做丈夫坚强的后盾,这是战争中日本妇女很有价值、意义的贡献。
村上芳树之铳后
《铳后》被认为展现日本母性良心,更是爱国典范。日本军国主义就是这样,利用国民善良人性作为筹码,掩护发动侵华战争的罪恶,引导、欺骗善良的民心来支持对中国人血腥杀戮。
然而,那些曾经痛苦流泪和父母、兄弟、姊妹、妻子依依惜别的儿子、丈夫到中国战场,真是按照家人嘱咐,解救中国人于水火,和大和民族「共荣」,一起过上幸福美好的日子吗?
日本大学生入伍的东史郎,在昭和12(1937)年12月13日,攻入南京中华门的日记中写道:「早晨7点整队。外面到处都是敌人的尸体。突然,发现一个奄奄一息的敌兵。我准备用刺刀刺他的喉咙,这时他微微的睁开眼睛,嘴里嘟噜些什么,吃力地将手举起,从怀里取出一个小本儿,用颤抖的手握住钢笔,一个劲在写些什么。他把写好的东西递给我,上面写了5个汉字,我都看不懂。他是使出全身气力写完这5个字的。写完时,脸上浮现出一丝微笑。我忽然对他产生了怜悯。」
「一等兵大岛,看我下不了刺杀的决心,就说:『东君,杀了吧?』『那么……』我含糊地回答。『反正快死了,杀了吧!』大岛准备好了刺刀。「等一下,不要刺杀,要击毙。」枪声响了,那个男的不动了。」
东史郎在退役之后,接受东京《朝日新闻》采访,一问一答说明他的亲身经历:
问:您是何时到中国,何时到南京的?
答:我在昭和12年﹙1937年﹚9月到天津。到达天津后的两个星期,我残忍的杀了37个人,我在日记中写下这件事。这是很不正常的。此后是进攻南京。我在12月12日进入南京。在12日那一天,我们晚间发动攻击,随即占领南京。
问:这就是您在中国最初3个月的情况吗?
答:是的。这意味着,当我在家时,我是一个好父亲、好哥哥和好丈夫;但上战场1个月后,我对杀人已经无动于衷。我常常感到困惑,为什么会这样?
问:您们在南京是怎样杀人的呢?
答:我们占领了南京,是在12月12日晚上,我们发动突袭与进攻,一场白刃交手战。我们在第2天即13日进城。3天以后,在16日,来了命令说有2万俘虏,要我们加以警戒。所以我们到马准市(译音)去接收他们。
我们到达时,站在一个高地上,看到俘虏列队站在我们下面。在晚上,俘虏们在抽烟,好像萤火虫在黑暗中闪亮。稍后我们把俘虏带到一个叫作下吴村﹙译音﹚的地方,他们总共有7300人。这是数量很大的一群人。我们连队员有士兵200人,但在作战时已损失了一半多,所以现在只剩90人。
在整个夜晚,我们90人要押送7300个俘虏。因为路途很远所以曾中途休息。有些俘虏问我们:「你们要杀死我们吗?」我们说不会,让他们轻松一点。到达下吴村时,我们把他们留在U形的屋子里。早晨,我回到马准市。
后来听说这7300俘虏,分配给许多部队杀死了。有好几天我们部队都在议论这件事,不知究竟是谣言还是事实。我甚至在日记上写道:杀死7300人是极度不近人情的,为什么这么残酷要把他们全部杀了?
1975年举办的一次战争展览中,我听说有一本中岛中将写的日记。我读过他的日记,上面提到这事件。他写道:「今天高山芥子到达,幸好我们有2万个俘虏,可以用他们试试我们的新刀。」他还说事先没有处理这批俘虏的计划,唯一的处理方法就是分配给各个部队「管理」。「管理」就意味着杀死他们。我读后才弄明白,我在50年以前听说的竟是事实。
东史郎良心证言
问:您在南京看见过许多尸体吗?
答:我们帝国的几千吨级轮船停泊在扬子江(长江)中间,必须先上一艘驳船,然后才能登上大轮船。我们上驳船的港口叫作下关。大批尸体在江面上漂浮,它们全都肿胀起来。驳船不能靠拢码头,因为浮尸堵塞了水道。我记得尸体是如此之多,我们必须在上面跳下去才能到达驳船。那些死尸太可怕了。我不知道他们是被日军杀死的,还是本来已死而被用来封江的。
啊!对了,有个士兵正好站在这里,我问他:「你是做什么的?」他说:「皇军把俘虏用卡车拖来,然后推入长江。我的责任就是射击并杀死他们。」我清清楚楚地看见,长江上的浮尸不只是一般的多,而是数量极其巨大。(待续)
东史郎口中的南京城江边大屠杀。(胡汉辉提供)
南京中华门被日军炮火、坦克撕开缺口。(川崎特派员摄/胡汉辉提供)
东史郎口中的南京下吴村大屠杀。(胡汉辉提供)
牢记! 紫滃 发表于 2015-11-10 10:26
牢记!
{:soso_e181:}历史毕竟是一部过往事典,不会主动提醒我们“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 ,这正是我们要牢记的!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5-11-10 18:17
历史毕竟是一部过往事典,不会主动提醒我们“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 ,这正是我们要牢记的 ...
会总结、会前瞻后顾才能进步。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是用于这个原则。 可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