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刘001 发表于 2015-11-8 10:26:16

当年的粮店现已更名为“好邻居”(二)

走进大院里的那座粮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上贴着的一幅招贴画,那画上有一句毛主席针对百姓们的有关吃饭的忠告:闲时吃稀,忙时吃干,不闲不忙时,半干半稀。看来毛主席他老人家对国人如何吃饭的问题,是十分上心的。这是因为向我们这样的大国,每年的粮食产量稍有波动,百姓是会饿肚子的。
因此,当年我们国家实行的粮食统购统销和计划定量供应,基本保证了城市居民人少挨饿,但要想吃饱也不是很容易的。
那时候,只要是城镇人口,属于吃商品粮的范围内的同胞,都会有一个基本粮食定量,刚出生的婴儿每月的粮食定量好像是7市斤,随着年龄的增长,那粮食定量也会有所增加,上中学时达到粮食定量的最高点男生每月31市斤,女生29市斤(或者30市斤)。这个定量一直维持到九十年代初,因为,突然有一天,政府在媒体里宣布:取消粮食的统购统销和计划供应,按照市场规律,完全敞开收购和供应。
但那31斤粮票并不是我最高的粮食定量,因为在工厂当学徒的时候,我的粮食曾经达到过37斤半的数量。只不过那31斤是我的基本定量,在街道的粮油办公室领取,剩下的6斤半每个月在我学徒的底盘车间的大组长——高师傅手里领取。
那时,在北京,每家粮店的格局可能都差不多,销售粮食的柜台是几只木质的卧柜,那要出售的粮食就装在那几只卧柜里。每个木质卧柜的柜沿上都钉着一只用马口铁制作的大漏斗,用来为顾客盛粮食用。
当你交好钱和粮票后,那售货员就会用一只铁皮制的簸箕,从卧柜里盛上粮食,在上秤秤好后,你只需要将从家里拿来盛粮食的口袋的袋口对准铁漏斗下口,那售货员就会通过铁漏斗将粮食盛到你的口袋中,绝无半点遗漏。
当年,粮店里除了出售散装的粮食之外,还有部分干切面出售,别的好像就没有什么其他的东西了。

51號兵站 发表于 2015-11-8 10:56:57

想起了三年灾害{:soso_e113:}。现在也弄不明白{:soso_e132:}?

七旬老叟 发表于 2015-11-8 11:19:32

瞎操心,粮食放开后,反而光吃细粮了,也没见谁退回到旧社会饥寒交迫了。什么事都怕反思,也不见谁为那三年承担责任。

老刘001 发表于 2015-11-8 14:26:18

七旬老叟 发表于 2015-11-8 11:19
瞎操心,粮食放开后,反而光吃细粮了,也没见谁退回到旧社会饥寒交迫了。什么事都怕反思,也不见谁为那三年 ...

呵呵

牛老者 发表于 2015-11-8 21:04:40

七旬老叟 发表于 2015-11-8 11:19
瞎操心,粮食放开后,反而光吃细粮了,也没见谁退回到旧社会饥寒交迫了。什么事都怕反思,也不见谁为那三年 ...

那得就换货币图样了。

现在大额纸币上只有一个图案,不知道是谁的主意。

牛老者 发表于 2015-11-8 21:06:46

我们粮店还自己做挂面和饼干,那饼干类似现在的曲奇饼干。

老程-山里人家 发表于 2015-11-8 21:10:07

俺们在农村,基本上没去过粮店

老刘001 发表于 2015-11-9 11:31:59

老程-山里人家 发表于 2015-11-8 21:10
俺们在农村,基本上没去过粮店

呵呵

51號兵站 发表于 2015-11-9 11:46:01

七旬老叟 发表于 2015-11-8 11:19
瞎操心,粮食放开后,反而光吃细粮了,也没见谁退回到旧社会饥寒交迫了。什么事都怕反思,也不见谁为那三年 ...

好事儿责无旁贷,至于糟烂事儿早晚......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当年的粮店现已更名为“好邻居”(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