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刘001 发表于 2015-8-14 09:01:34

新北京人!

都说北京是一座特别能够包容的城市,这话一点都不假,之所以相对其他城市来说显得格外的包容,究其原因,主要的原因是北京虽然古老,但它却是一座移民的城市。在这座城市里生活的常住居民中,三代以上都生活居住在北京,祖祖辈辈的到的北京人特别的少,而来北京寻梦,淘金或组织调入的新北京人特别的多。我没有计算过老北京人与北京移民之间的比例各占多少,但我隐约的觉得,来北京圆梦的移民应该占绝大多数。

几百年之前,北京的城垣还很小,在那大京城内,常驻的居民除了皇上及皇亲国戚之外,主要是来自直隶、山东以及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的移民。后来,清兵入京后,将原来居住在城北一带的原住民都赶到了城南,而城北便成为了旗人久居的场所,大约他们认为城北是上风上水,地气要比南边的好吧。

那时的北京,城市的规模还很少,出了阜成门等几座外城的城门就到了乡下,密云、怀柔、延庆那一带估计也不是北京的地界,所以,能够容留下的居民不是很多,到了民国时期,由于民国的首都已迁到了南京,北京已开始走向了衰落,虽然那时北京的地界已大大的超出了城垣的范围,但属于北京的子民毕竟不多,顶多以一、二百万人口为限,也可能只有几十万的常驻人口。因为,那时候的首都南京在一九三七年之前的常驻人口也不足百万,到是有东方巴黎的上海市的人口要多一些。

解放以后,特别是中央决定定都于北京之后,从外地迁移来了大量的人口,比如,解放军各大总部的干部和战士们,解放军的各大驻京单位,中央与国家机关的各大单位等。由于那时的北京,轻工业与服务行业十分的不发达,为了与首都的称呼相配套,甚至还从上海等南方城市迁入了许多家服务企业,比如,服装行业、食品加工行业,甚至于连四联理发店都是从上海迁入的。

单位的增加,带来了京城的人口膨胀,也带来了京城的大规模的建设,我所生活的大院就是五十年代初兴建的,那座有几十栋三层砖瓦结构楼房的大院落,还是在距离城垣三里的一座乱坟岗子上建设的。据说,当年开建的时候,迁移了许多座坟墓,到我们入住了很多年之后,那大院子里偶尔还能挖到累累白骨。我就亲眼所见,在大院那座著名的高岗楼的西院墙旁,文革中就挖出了一具尸骸,在那具尸骸的骷髅的后部,还留有一个清晰的枪眼,看来这具尸骸的主人是当年一个不知道是何原因被枪毙的犯人。后来我们在学校挖防空壕时,也挖出了好多具尸骸。

当年,那些新成立的国家机关的干部都是从祖国各地凋入的,所以,在我的周边,特别是我的同学之中,似乎一个老北京人都没有,差不多都是北京移民的第二代。当年,我们的父母们,从祖国的各地为了相同的目的来到北京,成为了新北京的第一代移民,然后我们出生,成为了京城的第二代移民,一个完完全全的新北京人。那时候,我们能够熟练的掌握两种方言说话,在外面与人交往的时候,我们使用普通话,而回到家里还可以用当地的方言与父母来交流,生活习惯也是随着地域的不同,千差万别。比如当年我所居住过的那个楼门,一共有六户人家,三楼的两家,一家来自江苏的淮安,一家来自浙江,二楼的两家,我家来自湖北,另一家则来自东北。一楼的两家,一家来自东北,另一家我没有搞清楚,总之,没有一家是真正的老北京人。

随着时间的漂移,我们的口音已不再是标准的普通话,在我们的话中,已开始参杂了些老北京的土话,我们的饮食习惯,也与家乡的口味有了本质的变化,如今我们已经彻底的融入了京城的生活,成为了一名包容心很强的真正的北京人。

北京的生活在变,我们的生活也在变。

51號兵站 发表于 2015-8-14 09:15:02

洪洞县大槐树仅仅是个传说 {:soso_e144:}!

老刘001 发表于 2015-8-14 09:48:29

51號兵站 发表于 2015-8-14 09:15
洪洞县大槐树仅仅是个传说 !

好像不是传说,历史上确有其事。

钩鱼 发表于 2015-8-14 10:17:17

临近解放时北京160万人口的86%住在62平方公里的北京城。
现在北京2000万人口16808平方公里,北京土地绝大多数是由河北划入的。其中多数是祖辈生长在这片土地上,跟随这片土地由河北人变成北京人。
往上数几代,新北京人多是河北人。

老程-山里人家 发表于 2015-8-14 10:30:17

老刘001 发表于 2015-8-14 09:48
好像不是传说,历史上确有其事。

在大槐树底下集合,发配到各地

old81 发表于 2015-8-14 11:01:47

51號兵站 发表于 2015-8-14 09:15
洪洞县大槐树仅仅是个传说 !

不会只是传说,也有很多记载!{:soso_e144:}

51號兵站 发表于 2015-8-14 11:09:05

钩鱼 发表于 2015-8-14 10:17
临近解放时北京160万人口的86%住在62平方公里的北京城。
现在北京2000万人口16808平方公里,北京土地绝大 ...

不用数几代,我就是河北人(我这代人比我小的都是生在北京城)。

51號兵站 发表于 2015-8-14 11:22:14

old81 发表于 2015-8-14 11:01
不会只是传说,也有很多记载!

看到过记载。我及家人习惯走路背手、小脚趾甲盖子都是双的;传说我们这个姓氏是山西过来的,真假难说。

老程-山里人家 发表于 2015-8-14 11:44:06

51號兵站 发表于 2015-8-14 11:22
看到过记载。我及家人习惯走路背手、小脚趾甲盖子都是双的;传说我们这个姓氏是山西过来的,真假难说。

脚趾甲盖的传说有,走路背手还头一次听说

董瑞征 发表于 2015-8-14 13:16:31

北京的人口构成从历史上说就是动态的·,正因此才形成这座千年帝都的繁华、大气、包容。这个方面是全国很多城市、地区所不及的。

51號兵站 发表于 2015-8-14 13:19:05

老程-山里人家 发表于 2015-8-14 11:44
脚趾甲盖的传说有,走路背手还头一次听说

权且以讹传讹:{:soso_e128:}
    至今在冀鲁豫一带,洪洞大槐树移民后裔还被归纳为:“走起路来背抄手,小拇趾甲是两个”。  背抄手走路,是因为两手被成年累月反绑,遂成习惯。小拇趾甲是两个,有的说是官兵怕移民路上逃跑,在每人的小拇趾甲上砍一刀,做记号;有的说是移民将初生子女的双脚小趾甲咬裂,当记号;还有的说是移民一路上翻山越岭,磕磕绊绊,双脚的小趾甲碰伤了,裂成了两半。而由于两手被反绑,移民需要大小便,就冲着押解的兵卒喊一嗓子:“解开手,俺要撒尿。”时间一长,懒得多费口舌,只喊一声:“解手。”从此,大小便又多了一个代名词。
  历史的经经纬纬里,通常交织着神秘的丝线。然而,拂去这些民间传说扑朔迷离的浓雾,我们还是能筛簸出明初农民大迁徙那惨烈的真实。
  大迁徙触动了三晋百姓最敏感的神经,明统治者只得定出移民条律,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迁移。吴晗先生在《朱元璋传》中这样写道:“迁令初颁,民怨即沸,至于率吁众蹙。惧之以戒,胁之以劓刑。”这说明,当时的移民,完全是在强权政治的胁迫下进行的。
  大迁徙无疑是朱明王朝富国强兵的得意之作,但对一家一户却是莫大的悲哀,当他们一步一回首,三步一徘徊,挪挪蹭蹭,渐远乡井的时候,他们泪眼中最后看到的是那棵高大的老槐树,是老槐枝桠间的一簇簇老鹳窝……
  古大槐树处迁民之后裔经过几代、十几代,大都不知道被迁前是何村何地,但都知道“大槐树是故乡”,这一点至今谁也没能忘却。移民在离开大槐树时恋恋不舍,到达新的定居地点后,他们大多栽种了槐树,借以寄托自己对家乡的怀念。


old81 发表于 2015-8-14 13:55:00

51號兵站 发表于 2015-8-14 11:22
看到过记载。我及家人习惯走路背手、小脚趾甲盖子都是双的;传说我们这个姓氏是山西过来的,真假难说。

只有那些有家谱的人才能确切了解家族的来历,没家谱就只能靠口口相传或凭传说猜测了。{:soso_e100:}

old81 发表于 2015-8-14 13:55:58

本帖最后由 old81 于 2015-8-14 13:58 编辑


钩鱼 发表于 2015-8-14 14:41:46

本帖最后由 钩鱼 于 2015-8-14 14:44 编辑

old81 发表于 2015-8-14 13:55
只有那些有家谱的人才能确切了解家族的来历,没家谱就只能靠口口相传或凭传说猜测了。
我们家有家谱,记载是经过大槐树来到河北。

老程-山里人家 发表于 2015-8-14 17:03:42

51號兵站 发表于 2015-8-14 13:19
权且以讹传讹:
    至今在冀鲁豫一带,洪洞大槐树移民后裔还被归纳为:“走起路来 ...

两只手揣裤兜是哪传来的

51號兵站 发表于 2015-8-14 17:27:21

老程-山里人家 发表于 2015-8-14 17:03
两只手揣裤兜是哪传来的

老北京 :P

老程-山里人家 发表于 2015-8-14 17:30:35

51號兵站 发表于 2015-8-14 17:27
老北京

头戴毡帽头,嘴里叼着烟袋锅,背靠墙根儿蹲着,两只棉袄袖筒揣双手,这形象{:soso_e113:}

51號兵站 发表于 2015-8-14 17:42:53

老程-山里人家 发表于 2015-8-14 17:30
头戴毡帽头,嘴里叼着烟袋锅,背靠墙根儿蹲着,两只棉袄袖筒揣双手,这形象

单筒揣子!我们冬天上小学时经常使用。

老程-山里人家 发表于 2015-8-14 17:47:28

51號兵站 发表于 2015-8-14 17:42
单筒揣子!我们冬天上小学时经常使用。

挎脖子上,印象中我也用过{:soso_e113:},里边绷上兔皮毛最好

钩鱼 发表于 2015-8-14 18:11:24

本帖最后由 钩鱼 于 2015-8-14 18:17 编辑

老程-山里人家 发表于 2015-8-14 17:03
两只手揣裤兜是哪传来的
民国旧军队,他们的裤子有兜儿。
老百姓解放初期还穿缅裆裤呢,没兜儿。

“俩手揣摇蜜子里”

51號兵站 发表于 2015-8-14 18:25:38

老程-山里人家 发表于 2015-8-14 17:47
挎脖子上,印象中我也用过,里边绷上兔皮毛最好

越说越靠谱了 :P!

51號兵站 发表于 2015-8-14 18:48:33

钩鱼 发表于 2015-8-14 18:11
民国旧军队,他们的裤子有兜儿。
老百姓解放初期还穿缅裆裤呢,没兜儿。



国军的马裤方便把手揣进去,开国后条件好的男人们也是这样。我家人多钱少,我穿缅裆裤一直到五九年。

sunyumin1959 发表于 2015-8-14 22:00:48

老程-山里人家 发表于 2015-8-14 17:30
头戴毡帽头,嘴里叼着烟袋锅,背靠墙根儿蹲着,两只棉袄袖筒揣双手,这形象

药渣子

51號兵站 发表于 2015-8-14 22:05:30

old81 发表于 2015-8-14 13:55
只有那些有家谱的人才能确切了解家族的来历,没家谱就只能靠口口相传或凭传说猜测了。

我们的家谱是我的叔伯二大爷二十年前根据他爷爷和大爷的口述编写的,很多关于洪洞县大槐树的传说与网上百度结果如出一辙(那时我二大爷根本不懂网络知识)。我只知道我是第十五代,我二大爷的亲哥哥现健在,昨天九十九岁生日,明天我们为仅存的长辈庆生。

老程-山里人家 发表于 2015-8-15 11:54:45

51號兵站 发表于 2015-8-14 18:25
越说越靠谱了 !

不冻手

老程-山里人家 发表于 2015-8-15 11:55:32

钩鱼 发表于 2015-8-14 18:11
民国旧军队,他们的裤子有兜儿。
老百姓解放初期还穿缅裆裤呢,没兜儿。



宣化方言

老程-山里人家 发表于 2015-8-15 11:56:09

sunyumin1959 发表于 2015-8-14 22:00
药渣子

{:soso_e113:}

sunyumin1959 发表于 2015-8-15 14:15:09

老程-山里人家 发表于 2015-8-15 11:56


你这一笑就应该听说过这个笑话!哈哈!

老程-山里人家 发表于 2015-8-15 23:06:48

sunyumin1959 发表于 2015-8-15 14:15
你这一笑就应该听说过这个笑话!哈哈!

没听说过,下午上网查的

老刘001 发表于 2015-8-17 08:56:41

钩鱼 发表于 2015-8-14 10:17
临近解放时北京160万人口的86%住在62平方公里的北京城。
现在北京2000万人口16808平方公里,北京土地绝大 ...

谢谢补充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新北京人!